現在退休的一代人,慢慢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
他們不必為工作煩憂,也能有充分的物質生活,年輕時的努力奮鬥,就是當下幸福的基礎。
與此同時,他們的兒女也收益頗豐,不必擔心父母的退休生活,也無需為父母攢錢,有時甚至可以接受父母的饋贈。他們免去了太多問題,相信這也是許多父母年輕時努力奮鬥的意義。
但要提醒很多人,賺錢給子女花固然是好,但凡事過猶不及,需要適可而止。
退休之後,不管你多有錢,都別給兒女這些錢,以免害了他們。
01:別給他們生活費
在西方教育觀裡,兒女被父母養大到十八歲以後,就要自己謀生,父母沒有義務再給他們任何一筆錢。
在我國,很多人十八歲還在上學,因此仍需要父母的接濟,如果他們已經參加工作,父母就是時候放手了。
畢竟,兒女也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不是他們永遠的守護神。
在他們的人生剛起步時,父母再心疼,也不要隨便給他們生活費,這會使養成他們好吃懶惰的習慣,失去了努力奮鬥的生活熱情。
你以為給了他們錢,能幫他們避免苦難,實際上有些苦必須要吃,它能讓人成長,有些路必須要一個人走,它讓人不斷成熟
剝奪了孩子變強的途徑,就勢必只能養出敗家子,最後你整日操心,孩子們也毫無未來可言,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年輕時任何的苦難和風雨都是成功的奠基,也是生命最寶貴的財富,還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機會,就是為他們以後積福。
等到你老了,走不動了,或者日後撒手而去時,子女們也不至於淒涼度日。
對子女們最好的愛,就是讓他們茁壯成長。他們有掙錢的能力,才有幸福的底氣。
02:別給他們填補慾望的金錢
鄰居張阿姨晚年時拿著一筆不菲的退休金,日子仍然過得很苦。
原來,她兒子迷上了賭博,短時間內就輸光了家產,後來全是靠張阿姨的退休金來填補。
一開始,兒子只是小賭怡情,但輸錢之後,每次都有張阿姨為他填補漏洞,久而久之便肆無忌憚。
張阿姨心疼孩子,每次都積極掏錢,可她忘了,正是有了這張保護傘,孩子才不知天高地厚。
每個人都有慾望,正是在低級慾望中遍體鱗傷,才懂得克制自己,而後擁有高級的人生。
有時候,父母狠心一些,讓孩子自負盈虧,反而能讓其看清世間險惡。
他們害怕過,委屈過,反思過,才能養成敬畏心和責任感,以後不敢再犯。否則,一味地為子女買單,只會讓他們毫無原則,也會讓其日後逐漸墮落。
畢竟,你不可能護他一輩子,等你走了,他就注定會吃苦。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愛不是無底線地幫助,而是進退有度,使其養成正確的三觀,走向適合的人生之路。
別給這兩種錢,反而是在幫他們,等到他們跌跌撞撞逐漸成熟時,你就能放心了。
END.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O3-dsoJd22zkLMT78eg6iHbRPU7bg_JcUi7P3yZ5oj4/?source=tuwen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