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新教師、新學生,學校如何開好頭,起好步?為此我整理了學校開學第一週管理要務清單,並與民校董事長、校長、班主任分享。
第一件事:初步建立家長資訊檔案
透過家長送孩子入學及學生談話時機,側面了解家長在學業成績、接送、住宿、餐飲、孩子開心度(有朋友,不孤獨)、人際關係(不受欺侮)等方面最關注是什麼?主要看重什麼才選擇了學校?對孩子關心方面,家庭教育處於什麼層級?家長屬於什麼性格?遇到師生、生生衝突時處理理性講理嗎?對班級事務態度如何?孩子在家最怕誰?家裡遇到決策的事情誰說了算?家庭經濟狀況如何?這些資訊掌握後,對今後家訪、溝通、收費、管理學生、處理衝突糾紛有相當大的幫助。
第二件事:簽署重大疾病檢查責任書,檢查接種疫苗、防疫證
務必鄭重告訴家長對下列情況需如實告訴學校、班主任:自己孩子是否有先天心臟病、憂鬱症、夜遊症、癲癇症、傳染病等疾病,是否做過大手術等。
若隱瞞不報造成的後果,家長承擔全部責任,並簽訂重大疾病隱患告知責任書。另外對尿床、長期服藥、過敏、散光、弱視、過動、口吃、弱智等隱私,可私下告知班主任,便於給予特別關愛。檢查接種疫苗、防疫證,罹患流行性傳染病者可暫緩入學。
第三件事:謹防招新生因種種不適應退學
民校動員教職員辛苦招生,招來插班生卻有的當天,有的二天,更多的是星期天離校後便死活不再來。
據我調查,新生一週之內流失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面對陌生環境,緊張、恐懼;
2. 在學校、班上缺乏朋友,無人說話、談心、聊天、玩耍;
3. 不習慣團體住宿(低年級單獨睡),不習慣團體打飯用餐;
4. 二週一次回家,時間長了便會想家;
5. 多次受別人欺侮,教師未發現;
6. 不適應教學方式,或跟不上進度。
破解策略:建議進行「好友週」活動。學生一入班就開一個隆重歡迎儀式,採用男女、新老生各拿成語一半,以找成語方式找朋友(結對)。老生要帶參觀校園,盡快熟悉餐廳、宿舍、衛浴、醫務室、功能室;第一週必須與新生形影不離,課間一塊活動、一塊用餐等。
同時校方要進行「好友週」活動:
星期一-訪問日;
星期二——遊戲日;
星期三-分享日;
星期四-寫信日;
星期五-禮物日;
星期六——約定日。
減少新招的小一新生或插班生因哭鬧轉學策略
策略一:
新生家長報名時,招辦就要過問一下,孩子是否同大人一塊睡,若是,就讓家長在暑假期間,要求大人與小孩分床、分室睡,至少做到分床睡。另外,逐步教導孩子刷牙、洗臉、洗腳等生活技能,讓孩子一開學就適應學校生活。 (預防、要求在前,開學麻煩事就少了)
策略二:
開學前對小一家長逐個打電話,對孩子狀況全面了解。對入學時大人一離開可能哭鬧的孩子商量合理對策,學校每天尤其是晚上需向家長用電話、微信報平安,但前三天不准家長到學校看望孩子,讓孩子度過心理斷乳期,適應離開大人的獨立生活。
策略三:多數家長看到孩子一哭鬧,立刻就心軟,為此開學當天提前把這段話發給家長:
家長不敢放手,孩子怎能成長?有人說,但凡開學,孩子就會有分離焦慮症復發,其實,何止是可愛的孩子?這種分離焦慮情緒在不少家長的心頭似乎存量較多。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渴望自由、珍貴而獨立的生命。
教育科學告訴我們:生命的成長、發展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契機,還特別需要信任、支持、放手,來感知、嘗試、體驗這個世界和社會,來完成自我生理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內在儲備、融合、調適、定型。
這是需要每一個生命自我、自主、自然進行的私人個體事務,無論是教師或家長都不宜過度替代,反而需要勇敢放手、積極鼓勵。這種敢於放手的陪伴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更是有價值的教育。
在大愛的前提之下,學會溫柔的堅持,學會信任的放手,讓孩子帶著自信走路,帶著責任自己做事。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家長,才更智慧,更值得尊敬!孩子要綻放,大人需放手。
第四件事:為新教師站穩講台、管好班級保駕護航
第一堂課學校主要領導要親自到班隆重向學生介紹新教師;幫助新教師準備好、試教好學科第一課、班級第一課。
搭班有經驗教師切記在處理班務、管控課堂紀律是幫扶,不是代替包辦;是私下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做參謀,不是衝在前面甚至坐在後面威震學生或出面管學生,這讓新教師在學生面前難樹威信,對今後管班、教學留下後遺症。
第五件事:後勤保障釆取三級反應機制
剛開學,學校事務別太多而雜,為此建議後勤支援啟動三級回應機制。特別緊急事情可電話直接與董事長溝通;緊急事情、偶發事務可電話直接與校長溝通;急需處理事務與後勤主任電話直接溝通,常規事務正常報修。
第六件事:完善教師請假制度、
許多學校教師有事請假需自行調課,我發現教師只把正課調了一下,至於自習課以及承擔的早操、就寢秩序維護甚至集體備課主講、社團課程組織等沒有調課或委託同事代管、代做、代上,導致出現管理空檔。故學校有必要進行請假條設計改革,把上述管理交接也設計進去。
第七件事:科學、務實、高效率制定學科進度表及學科教學計劃
我的經驗是不讓新教師個人單獨制定教學進度表,而是讓去年教過本學科最有經驗教師與他一塊制定。因老教師教過一年,對單元教材重難點用時把握及學校活動、考試用時熟悉,這樣制定的教學進度表更適用,可操作性強。
學科教學計畫制定可細分為四部分:課標對年度、學期教材的要求;教參對學科的教學建議;去年老教師教學經驗徵集;對學情調查後年級組、個人思考。這四方面一總結就是很好學科教學策略。
第八件事:拓寬集體備課範圍,讓集備更實效。
除新授課(正課)內容納入團體備課外,對早讀、晚自習尤其是練習題選擇、練習冊處理也納入團體備課範疇。排課要統籌考慮集備時間;要利用好往年優秀課件、教案、課程資源;確保自備到位,選2份優秀備課方案做藍本,修訂完善,凡選上為有效自備教案,納入量化考核,切忌分工備課;合備案個人要加工成適合班情個案;抽教師試教或說課;課後要及時完善,以備明年使用。
第九件事:抓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養成
對洗手、洗臉、刷牙、疊被、坐立行走、閱讀、握筆、寫字姿勢、不同場合說話聲的高低等應有規範要求。
學習上重點培養學生九大習慣:
1. 整理書桌(用過用品歸位);
2. 課前學習用品準備;
3. 課前三分鐘主科預習;
4. 課堂上做批註筆記;
5. 不會的主動問同學或老師;
6. 利用好糾錯本、好題本;
7. 在最近發展區(同層級)設定競爭目標;
8. 優等生、中等生製定自己支配時間的課餘學習計畫;
9. 晚上就寢前對白天所學內容在床上過一遍「電影」(冥想複習)。
每期鞏固舊習慣、糾正不良習慣、養成新習慣。我們要明晰:前七天“強迫”,學生行為刻意不自然;第二個七天“他律”,刻意、自然;第三個七天“自律”,不刻意、自然。
正確理解「21天養成一個習慣」這句話,21天說的是平均天數,有的學生長、有的學生短,另外21天只能形成暫時習慣,堅持78天才能形成潛意識永久習慣,嚴抓三個月才能把「習慣養成」這壺水徹底燒開。
- END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p5rDl4KkxSPPLzRO7AQShtOS97LgCEhBAp1sSpK8EqU/?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