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
每個人都希望過好日子,但是好日子卻如鏡中花、水中月。
到了一定的年紀,再看看身邊的人,參差不齊,有人混得風生水起,有人混得一塌糊塗。
要明白,任何年紀,都不是終點,只是開始而已。
想要自己變得厲害,那就順勢而為,到什麼年紀,磨什麼功夫。
01.少年,磨能。
唐朝時,有一位少年,名叫李白。
每天都在讀“之乎者也”,讓他很厭煩,於是跑出學堂,去河邊嬉戲。
忽然,他看到一位老人,拿著鐵棒在磨。
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頓悟,乖乖回到學堂去了。後來,他成為了著名的詩人。
東晉時,有一個不服從父親管教的孩子,叫王獻之。
父親王羲之教了他很多寫字的方法,他偏要“自立門派”,還向“草書之祖”張芝討教。
有一天,王羲之偷偷跑到書房,猛然用力去抽王獻之手裡的筆,發現筆紋絲不動。於是,王羲之就放心了。
隸書、章書、八分書等方面,王獻之都很擅長。
當你羨慕名人的時候,其實你應該看到他們成名的過程。從來沒有人,可以擁有空中樓閣。榮譽是有“墊腳石”的。

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永遠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認為必將失敗無疑。”
因為能力不足,因此很多人做事畏手畏腳,一開始就擔心失敗。
從小就立志,然後孜孜不倦地求學。也許你不知道讀過的書,會具體有什麼作用,但是你在未來的某一天,會依靠智慧去過好餘生。
有的書,讀過了,一輩子都沒有用上來。但是“書”讓你添加了氣質,言談舉止優於別人。
雖然說,我們要終生讀書。但是真正讀書最多的,仍舊是少年時期。
有能耐的人,才是真正的金子。只要稍微打磨一下,就會灼灼發光。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是一塊石頭,那就命中註定用來修建牆壁、做墊腳石,或者被隨意丟在山里,沒有人理會。
02.中年,磨身。
人到中年,從未有容易的事。你必須打磨自己。
我們常常說:“身不由己、身心疲憊。”抱怨過後,又應該做點什麼呢?
也有人說:“不要熬夜、加班。”但是不這樣做,又應該怎麼做呢?
有句話說得好:“不想苦一輩子,就要磨一陣子。”
經歷一段疲憊不堪的日子之後,你的人生有了眉目,接下來就輕鬆了。與其被逼著去做,不如主動去做。
唐太宗在位時,有一個叫閻立本的官員,非常受歡迎。因為他擅長繪畫,揮筆就來。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們乘舟遊玩,看到池水裡有一種奇怪的鳥,隨波起伏。
唐太宗說:“快,叫閻立本畫下來。”
有官吏把皇上的口諭,帶到了閻立本的家裡。閻立本拿起畫筆,大步流星地跑到池水旁邊。渾身大汗,腳步都沒有站穩,就開始作畫了。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閻立本回到家,牢騷滿腹,對兒子說:“我小時候學寫文章,學習繪畫,今天卻變成了伺候別人的人,悲哀啊,恥辱啊,以後你不要像我這樣了。”
看來,不管是哪一個時代的人,只要在職場,就是“拿人錢財,幫人辦事”,生活哪有容易的事情。
作為皇上身邊的人,伴君如伴虎,不僅要勤勤懇懇做事,還得小心翼翼說話,提出建議,還得考驗你的情商。
在普通單位的人,得看上司的臉色,官大一級壓死人。如果你總是唱反調,會開心一陣子,但是你失去工作或者位置的時候,就不得不服氣了。
做生意的人,就更累了。總是擔心自己虧錢。要是虧本了,變成了負債累累的人,後果不堪設想。
身體是自己的,但是你的時間安排,得服從別人。這樣看來,一天之中,有很多的時段,身體不是自己的。你不磨,也得磨。
03.老年,磨命。
古人,五十歲之後,就算是老人了。因此,留下了“五十知天命”的說法。
現在的人,六十歲之後,就進入老年了。因為這一年,大家都得退休。
站在人生的尾端,再看走過的路,命運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孜孜不倦”的孔子,遊歷了很多的國家之後,終於靜下心來,不再折騰了。他在老年時,專心教書。
當孔子很老的時候,他忽然意識到自己要過世了,對子貢說:“這是泰山崩塌了嗎?這是大樑要斷了嗎?這是哲人要過世了嗎?”
曾經我們都要“仗劍走天涯”,後來,我們都認命了,相信一句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作為老人,一方面是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再使勁折騰自己;一方面是順著命運的發展方向,調整自己,相機而動。
命好的老人,兒女孝順,夫妻和睦,家庭積累了財富,需要磨的是“保重身體”;命苦的老人,家庭不順,也沒有什麼錢,金錢和身體、心靈等方面,都在磨。
不管命運如何,調整好心態,過往不念,未來不懼,老年的生活就會好很多。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窮二白”的,出生後,都要經歷成長、成熟、變老的過程。
幸福的生活,其實就像沙子被打磨成珍珠一樣。棱角磨掉了,剩下來的,就是精華。
要懂得,所謂厲害,不是腰纏萬貫,地位顯赫,只是從容渡過一生而已。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s4kQlEpRnIRb-ZJZ8YsNf-g9j3C8dW78VmMW6pm9pdE/?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