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當你走過四季,經過風雨,才發現你要見的美景,是自己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都說遠處的是風景,看近處的才是人生。人生下半場,從容於心,淡定於心,處變不驚。俗話說,“水靜極則形像明,心靜極則智慧生”說的是水面靜才能看見皎潔的明月,心靜才能不被世間紛紜阻擾。

人越有靜氣,越有福氣
都說靜心的人有福氣,人,越有靜氣,越有福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越是精神富足的人,越會尋求一種寧靜簡單的生活,繁華時自律,痛苦時自愈。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
看到一句話,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人越焦躁,越會像被風吹動的葉子。稍稍有微風吹來,就會喧鬧不止。
安靜的人,就像大樹有了根,緊抓土地,任憑風吹雨打,自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他們內心堅定,越有靜氣,越內斂高貴。
楊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安靜,溫柔敦厚,博學睿智,知書達理的女性,她生於亂世,心中卻有份與世無爭的寧靜,她被譽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不管生活有多顛沛流離,世界有多紛紛擾擾,楊絳先生總能在內心留一塊淨土。她的人生不需用過去的成就裝飾人生,也不需要鮮花和掌聲來鼓舞人心。
她那份安靜的美好,是“我與誰都不爭,誰與我爭都不屑”;她那份安靜的美好,是人生最美妙風景。

有靜氣者,方能成大事,有一種人平時看他們很少說話。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往往果斷迅速。做好這三慢,會越來越有福氣
(1)有話慢慢說
古人常說,“貴人語遲”。謹言慎行,可養心氣。
曾國藩就是這樣,“行步極厚重,言語遲緩”,曾國藩曾說過,人生有三寡,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欲養精,一人弱養氣,須得少言。
曾國藩認為人要“厚重”,不要“輕浮”,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他曾經說過,“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也就是說,言語謹慎對於個人修德養性很重要。
生活中很多人性格直說話快,直想結果,看起來好像效率很高,其實是容易適得其反。

(2)做事慢慢來
任何成功的人都是十年磨一劍。甚至更久,用一輩子的時光去做一件事。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到武館習武。
他問師父:“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和別人比武?”師父說:“十年。”
他又問:“十年吶,如果我加倍苦練,又需要多久可以比武呢?”師父說:“得要二十年。”
年輕人很疑惑:“如果我夜以繼日,只為練武,多久能比武呢?”師父說:“那你將永無比武之日。”
為什麼?”師父答:“你只在意習武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過程,關注自己呢?”做事太過注重結果,行走步調便會紊亂。
所以,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
“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晚(慢)成”。越是不好大喜功、急於求成,越能淡定受喜;越是態度從容、怡然自得,越可以和諧處眾,以智化怨。
心浮氣躁的人,往往做事蜻蜓點水,容易顧此失彼,慢下來,是為了積蓄更多的力量,看到更美的風景。做人慢一點,做事慢一點。
(3) 有福慢慢享
老祖宗告訴我們,人一生所有的吃、穿、用乃至財富、生命等等,都是有一定的定數的,如果超過了這個數,你再想要獲得就很難了。
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享福就是在消福,吃苦就是在了苦。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當享受到福報帶來的美好時,就應該省著用,因為不過不儲存,而一味縱情揮霍,就有用完的一天。”
曾國藩也說,“有福不可享盡,有事不可使盡”。一個人如果是窮奢給予,那其實就是對自己福報的消耗,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消耗。

結語
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多,很多人都在講效率,凡事都要快,但是欲速則不達。
有些事情不能一味圖快,要適當讓他自己慢下來,才能調整好自己的節奏,穩紮穩打。
活一世,不容易者十之八九,那一二之幸事往往就是身上的靜氣吸引來的。
因為有了靜氣所以才內心淡然。對待世事沒那麼在意,不會去那麼執著較真。
也是因為有了靜氣,所以,才會清淨沉默,對待一些諱莫如深的事情淡定,談笑風生地看一些虛情假意。
人,身上一旦有靜氣,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找到越自己生活相處的最佳方式。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驕不躁,不氣餒, 等待時機默默的修煉自己。
人越有靜氣,越強大,越能給自己攢下福氣。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aANesiOFM9-G6mmeM-SRUFXTzAqY1DjlZOPY8haEFIE/?source=tuwen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