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世上有一種心酸,叫“我以為”。
縱然滿腹深情,換來的,卻是無情和冷漠。
01.教育孩子,並不一定能夠“得償所願”。
天下父母,莫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管條件如何,作為父母都會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學習條件,期待他能夠成人成才。
尤其對於很多單親媽媽來說,孩子更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和寄託了,於是,一門心思賺錢、帶娃。
古時候,單親媽媽撫養孩子成人成才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
比如,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被譽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丈夫早逝,家境困頓之下,她依舊重視培養孩子讀書,她畫荻教子,引導歐陽修自幼勤學苦讀,樹立為人為學為業的正確價值取向,為其長大之後走上文壇、走上政壇奠定了深厚的學養和品性基礎。
在這樣的故事感召下,多少單親媽媽願意“躬身實踐”,身體力行做出榜樣,讓孩子能夠“有樣學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只是,有人得償所願,有人卻徒留嘆息。
早兩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則“初中生被母親當眾扇耳光之後轉身從五樓跳下”的消息,起初,人們只看到了在母親簡單粗暴的“教育下”,男孩無力承受的決絕和痛苦,紛紛譴責她方法失當。
可半年之後,這位母親也選擇了跳樓自殺,人們才發現,她是多麼悲苦:早年和丈夫一起打打拼,發家之後,遭遇前夫出軌和轉移家庭財產,她帶著孩子淨身出戶,不得不打五份工維持生活。當孩子屢屢違反學校紀律,不用心學習時,她有多心碎。當孩子決絕跳樓,更是將她對於生活的最後一絲希望帶走。而輿論的譴責,更是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每每看到這樣的悲劇,便會忍住心疼當事人。同樣是為人父母,那份“恨鐵不成鋼”的錐心之痛和無力感,也同樣會撕扯自己,當所有的“我以為”,都變成了白費力氣,是多有多麼絕望。
02.深愛一個人,並不一定能收穫真愛。
戀愛中的女人,通常智商為零。
不管是影視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錯付真情的女人,總是將自己傷得體無完膚,還就此沉淪,無法從感情的泥沼中掙脫出來,餘生,都為情所困,與幸福失之交臂。
但這只能證明一個人的懦弱和無能。
當所有的“我以為”,都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時候,要學會毅然決然地轉身。
就像“民國時期離婚第一人”的張幼儀,所有人都知道,她對丈夫徐志摩愛得死心塌地,但丈夫對她厭惡至極,在生下小兒子不到一個月,就被丈夫逼著簽字離婚的她來說,離婚是脫胎換骨的痛苦,也是新生。
離婚之後的張幼儀,在哥哥們的幫助下,先是完成學業,緊接著是回國創業,進入金融系統,成為銀行家,開辦新式洋裝公司,成為時尚“教母”,在孤軍奮戰的日子裡,幹得風生水起。
只是,她自己或許也未曾想到,前半生,如此癡情地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後半生,也能被另一個男人無微不至地愛著。這個人,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一位蘇姓醫生,一個和她同樣不屈服於命運捉弄的人。
愛情啊,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多麼渴望,自己從一開始就能得遇良人,不要經歷那麼多的起起落落啊。但世事弄人,很多人只有在經歷過一段失敗的感情之後,才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享受被愛。
03.敬業付出,並不一定能“升職加薪”。
人在職場,人們奮鬥的目標便是:“升職加薪”,為此,他們給自己立下的規矩就是:“少說多幹,幹出成績。”以此期待得到領導賞識,從而被提拔重用。
只是,人到中年,才恍然大悟,升職加薪與工作能力強弱並無直接聯繫。
那些有事沒事都要到領導面前混個“臉熟”的人,那些習慣於拿下屬的功勞苦勞去邀功請賞的人,那些大小事情都要事無鉅細匯報的人,正是靠著平日里打出去的“感情牌”,你以為這些都是溜鬚拍馬的不入流伎倆,卻是永不過時的“職場秘籍”。
很多人初入職場,都會被“我以為”無情打臉:
以為對誰都熱情打招呼,會收穫好人緣,結果誰都想要差遣這個“免費勞力”。
以為樣樣做得好,會獲得領導認可,結果只會讓很多分外的事情也變成分內的事情。
以為對人真誠以待,會贏得好口碑,結果只會被當作軟柿子,被人隨意拿捏。
當一個人終於認清“我以為”行不通時,才真正開啟在職場的立足之路。
結語:
有一首歌裡唱道:“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當種種令人心酸的“我以為”,成為了或痛苦或美好的記憶,青春便有了沉澱,有了積累,繼續往前行,雖然依舊忐忑,卻少了幾分畏懼,少了幾分焦躁。
大不了,就是豁出去,重來一場而已。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q1sHG5PXerF2-ua4ayNLS4WwpvhtMFpCo0vSUf5rt04/?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