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馬太福音”一章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富翁要去國外,在臨走的時候,把他的3位家僕叫來,依照他們的才幹給他們塔倫特(古羅馬貨幣單位)。富翁給了第一位家僕5個塔倫特,給了第二位家僕2個塔倫特,給了第三位家
僕1個塔倫特,吩咐他們說:“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富翁走後,
第一位家僕用它當本錢去做買賣,又賺回來5個塔倫特;
第二位家僕也用它去做生意,也賺回來2個塔倫特;
而第三位家僕則把錢藏起來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富翁從國外回來了。第一個家僕帶著5個塔倫特和賺到的另外5個塔倫特來見富翁,
高興地對富翁說:“主人,您給了我5個塔倫特,請看,我現在又賺了5個塔倫特。” “
好!你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我把這10個塔倫特獎給你,讓你享受更多的快樂。”
第二位家僕也帶著主人給他的2個塔倫特和賺回來的2個塔倫特來見富翁,
他對富翁說:“主人,你給我的2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回來了2個塔倫特。”
富翁說:“好!我也把這4個塔倫特獎給你,讓你享受更多的快樂。”
第三位家僕拿著1塔倫特來到富翁面前說:
“我怕把你給的1個塔倫特弄丟了,就藏起來了,現在正好,不多也不少。”
富翁把第三位家僕斥責了一頓,並且將這1個塔倫特也交給第一位賺了5個塔倫特的家僕。
“可是,第一位家僕已經擁有10個塔倫特了,再給1個塔倫特,那他不是更富有了。”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更富足;
凡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被奪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讓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讓貧窮的人更加貧窮。
人們一開始也說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甚至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這純粹就是強盜邏輯。
著名的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人們才明白:一個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
就會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中無處不在。
例如,一個人一旦出名,就會越來越有名;
公司越大越容易推銷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則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朋友多的人,則有可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馬太效應”這一術語現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界,它反映一種讓富人更加富有而讓窮人更加貧窮的社會現象。我們從“馬太效應”中得到什麼啟示呢?一方面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素質的高低和努力程度所導致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社會,如果自身不努力進取,很快就會被殘酷的社會競爭淘汰。
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雖然有些人出身豪門,而有些人出身卑微,但是這些也不能全部決定他們的未來是尊貴或卑賤。
而這個社會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懸殊的高低貴賤,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自身。
外界因素只起到一個輔助作用,並不是決定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根本因素。

窮人為什麼會貧窮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身不努力,包括知識水平、工作技能、思維意識等方面。
而因為不努力又直接影響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於是造成了窮人越來越窮的惡性循環。
同樣,富人為什麼會越來越富,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積極進取,在工作技能和思維方式上比窮人更加激進,正是這些價值觀又直接影響他們的行動,讓他們更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改進,於是形成了富人越來越富有的良性循環。導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界的推波助瀾。除了一些諸如勤奮、天賦等個
人因素外,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
他們天生就享有優厚的待遇和財富,而有一些人則一出生就一貧如洗。

雖然這些外部因素不是決定事物結果最關鍵的原因,但確實存在著一些導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外部因素,如社會歧視、家庭地位懸殊、收入分配不均及機遇巧合等,但對事物發展變化有時也會起到重要的影響,甚至有時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導作用,從而加劇社會上的貧富分化。
“馬太效應”是造成社會經濟貧富懸殊的原因。但是,要怎樣才能盡快擺脫這種貧窮怪圈呢?
首先,我們要對自身的狀況做出一個清晰的判斷,明確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然後通過自己後天的努力去彌補先天的劣勢,只有這樣,才能盡快走進富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