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譯文】
自古至今,能夠成就大事業、成為大學問家的人,無不要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
這些話若不是大詞人是說不出來的。但從這層意義上去解釋詩詞,恐怕晏殊、歐陽修(應為柳永)、辛棄疾等人是不會答應的。

立足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高度來建立“三種境界”說,其實是層次非常明確的。
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講確立高遠目標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在“高樓”才能“望盡天涯路”;
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在追求理想過程中需要一種持之以恆的執著品格;
辛棄疾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實現目標的最終境界。
三種境界其實分別說明理想的確立、追求和實現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呈遞進之勢。

當然,王國維明白自己是斷章取義,是姑妄言之,所以他說自己的解釋未必是引詞作者所持的本義。但是,他同時也認為,能夠給人以聯想和闡釋空間的詞句不是一般詞人所能寫出的,唯有“大詞人”才能寫出在具體意像中涵蓋更為廣闊內涵的詞句。這樣看來,王國維是在為自己聯想的合理性作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