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人將克制自己的情感視作堅強的表現,那麼他肯定是誤解了堅強的真正含義。真正的堅強是接受自己的情感,打開心門,讓它們進來。而打開門讓令人壓抑的情緒進來,通常就意味著感受到它們的存在,甚至有人還會因此淚流不止。
可當我們用傾瀉的淚水撫慰過自己之後,反而常常會覺得渾身輕鬆,整個人純粹而自在。

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感到羞愧時,血液中可導致炎症的病毒水平相對正常水平會升高;相反,當人們在實踐自我關懷的時候,病毒水平則會降低。持續的病毒感染會令我們更加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如果我們希望從羞恥心中發展出關懷來,那麼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拿出勇氣,去面對我們下意識最想逃避的那些方面及行為方式。好消息是,當我們越能夠鼓起勇氣面對自己可能受傷這個事實時,我們實際受傷的概率會越低。

自我譴責、自我隔絕、自我中心主義不但使得我們情緒上的痛苦難以消散,還極易深化我們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我們只會不斷擴大自己的受攻擊面。
可如若我們學會瞭如何用愛和善意去處理自己受傷的感情,傷口則會漸漸地癒合,我們身上可被外界攻擊的點也將越來越少。

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然,有時這是一個充滿傷痛的過程。人們常常因為沒有處理好犯錯所帶來的羞恥感而陷入無法療癒的惡性循環之中,無論那個錯誤是否由我們自身的過失造成。
我們沒有深入去探尋“錯誤”何以發生,也沒有給自己時間悼念錯失的一切,只是一味地試圖掩蓋、排擠內心的傷痛,或者乾脆把責任推給別人。

只有當我們真正從心底承認了自己的不完美,亦即犯錯的可能,這份坦誠才會將我們引向有治愈效果的悔意,才會跟自己、跟別人達成和解。到目前為止的人生經歷中,您通過“錯誤”都學到了什麼?若之前真的一直“一帆風順”,您將來有可能會在哪些地方摔跟頭?

我們在承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同時,並不是在美化過錯所致的傷痛與後果而是要通過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它們。您果真該為這個錯誤負責嗎?是不是可以允許自己逐漸從中學習到某些道理呢?
當我們能夠在錯誤中學習的時候,才真正為自己的行為負起了責任,也才真正懂得瞭如何關懷自我。

我們都會偶爾犯錯,可一旦犯了錯,就立即嚴苛地斥責自己、孤立自己,這讓人感到很心疼。我們經常採取這種行為方式對待自己,並非是個人的習慣所致,而是緣於人類共有的天性。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不這樣做。我們可以朝自己伸出雙手,擁抱自己,讓自己感受到被接納、被關懷的溫暖。

萊昂納德·科恩曾在一首歌中唱道:“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脆弱並不會殺死我們,它把我們和其他人拉得更近。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便可打開一扇通向更深厚的信任與聯繫的大門。

人的生命如此珍貴但又如此脆弱,我們的各種情感也是如此。這是人類共有的天性,它把我們所有人聯結在一起。
作為人,我們因此不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