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給了父母和孩子許多壓力,父母焦慮地緊盯著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忽略了原本屬於孩子的自由遊戲的童年。
正如本文作者,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集團)總校長唐文紅所說,「我們認真對待玩耍,給孩子有時間當兒童,讓他們的世界裡有遊戲、歌唱與笑鬧,這才是應有的教育與美好生活。
閒暇時間,去宜家採購,見餐廳附近有一兒童遊樂區,牆上一幅廣告,文字深深打動了我:我們一直相信孩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我們認真對待玩耍這件事情,不僅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並且他們玩的東西必須能夠激發他們的想像和創造力!
正如教育與創意大師羅賓遜所說:「自在、自發的簡單遊戲行為有助於釋放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想像力、興趣和才能,有助於孩子探索自我,並賦予他們面向未來的寶貴技能。
玩耍是童年最快樂的事情,是真正屬於兒童自己的生活,也是最適合兒童生長的土壤。重新認識評估玩耍,是我們破解成長難題的突破口。
1,我的童年,在玩耍中長大
“玩耍”,對我來說有特別意義。小時候,爸爸被「下放」到湖南一家氮肥廠工作。父母工作忙,無暇顧及我們。學校功課輕鬆,又沒有家庭作業,我便有了大把玩耍時間。
春天,油菜花開得蓬勃熱烈,翠綠的葉,明黃的花,錯落地排列在田野,這是大自然給我上的第一堂美學課。小孩子對美似乎有天生的敏感,我們愛上了這塊「寶地」。在油菜花叢中穿梭、玩躲貓貓,踩著鬆軟的泥土,聞著混著泥土味的陣陣花香,心裡甭提多高興。
夏天是我們玩得最盡興的季節。小溪小河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河水清粼粼的,水底的鵝卵石和水草清晰可見。我們把破窗紗綁到竹竿上,做成撈魚工具,在小溪小河裡追逐嬉戲。魚沒撈到幾條,小臉卻曬得通紅,衣服濕透。
吃完晚飯,小夥伴們都迫不及待地匯聚在工廠裡的操場,玩老鷹抓小雞、丟沙包、摸瞎子、跳房子、跳皮筋等花樣繁多的遊戲。遊玩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偶爾想起,充滿甜蜜的味道…
夏天的夜晚,房屋前後的絲瓜地裡有許多螢火蟲。我找來小紗袋,把抓著螢火蟲裝在裡面,就像把夏夜的星星都藏在了手心裡,內心無比歡喜。
秋天的果子熟了,有些小朋友爬上樹或用竹桿打落,我們在樹下搶著撿,被果子砸到腦袋也不覺得痛。
最盼望的,便是湖南冬天難得的下雪。房簷下掛著一排排的冰柱,我們敲下來,沾糖吃,嘎嘣脆。小夥伴們堆雪人、打雪仗是少不的,臉蛋凍得通紅,玩得不亦樂乎。
我的童年,就在玩耍中長大。
父母很少干預,只要在安全條件下,他們對我「放任自流」。他們知道看似簡單的玩耍,實際磨礪著我的「野性」。爸爸下班後偶爾也會加入我們,在晚餐後給我講贏得遊戲的方法和技巧,也「夾帶」做人的道理。
同伴們認真地對待玩耍,他們從來沒看做是一件隨意的事。玩耍的規則不能破壞、輸贏不能改變,玩耍要講究誠信文明,玩耍比拼技能和膽識,玩耍要會溝通和協作,玩耍要有同理心......
我特別感謝那段玩耍經歷,既是我學習理解和體驗周圍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也讓我體驗到自由天性的釋放樂趣,讓我的精神胚胎得以萌芽和發育,培養了我的生存能力。
2,玩耍在當下成為“瀕危物種”
審視當下,玩耍已經成為一個“瀕危物種”,許多孩子似乎喪失了玩耍的權利。如果孩子不玩耍,他們平常會做什麼?智慧型手機、電子遊戲和平板電腦佔據了他們的生活。
即使是足球課、小提琴課、舞蹈課等興趣班行程,排得很滿的孩子也是如此,這些興趣班並不符合玩樂的定義。父母知道孩子需要透過知識、運動和音樂才能走向成功,所以他們格外重視這些活動,而把玩耍視為一種可以犧牲的微不足道的消遣。
當代父母很焦慮,緊盯著孩子的升學現狀,怕孩子落後於時代潮流,似乎只有控制孩子的時間分配,才能獲得養育孩子的安全感與成就感。 「兒童的玩耍」在成人的眼裡成了微不足道,可以被隨意忽略和無條件擠佔的。於是孩子們不是在學校上課,就是穿梭在各大補習班之間。
玩耍在孩子的眼裡成了奢侈品、易碎品,即使被允許玩,他們也不知有何可玩,不知如何去玩。父母卻抱怨道:“一有時間就玩電子產品。”
事實上,玩耍是孩子成長中的大事。日本學者井深大認為:“遊戲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搭積木的遊戲,孩子們嘗試著什麼是手工平衡,什麼是自我設計;捉迷藏的遊戲,他們斡旋於尋找線索與自我保護的體驗;玩過家家,掌握協商與溝通的能力。有時候孩子會玩一些危險的遊戲如蒙眼抓人,在黑暗中摸索,他們學會如何克服恐懼,獲得勇氣。
在玩耍中,孩子模仿、體驗、創造,以習得群居物種的生存規則和關鍵能力,學會了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對話的方式。
3,玩耍:校園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玩耍不僅發生在校外,也應該成為校園生活的一種方式。學校(school)這個字最早源自於希臘文(schole),意思是閒暇,享受一種閒適,孩子有充裕的實踐經驗和沈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獲得心智成長。
我們常對孩子講:「認認真真地學習,痛痛快快地玩耍。勞逸結合,學習玩耍兩不誤。」對待孩子玩耍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決定孩子們的想像和創造力,決定是否具備與未來社會共生的關鍵能力、決定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孩子的玩耍,並引導孩子自身認真玩耍!
龍外致力於辦一所有美好記憶的學校,孩子們的美好回憶來自於有足夠的玩耍時間和自由。
龍外的小廣場有「跳房子」的格子,跳繩、皮球等體育用品隨取隨用。學校還有「十大主題月」:淑女節、紳士節、科技節、體育節、英語節……主題月每年都面向孩子們徵集活動方案,了解孩子們最想玩什麼,再整合成系列活動。
「淑女節」的節慶標誌設計,「紳士節」的投壺競技遊戲,讓孩子們認識男生、女生不同的角色與特長;「雅言雅行月」的漢服show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 「科技節」的VR等酷炫體驗讓孩子連結未來;「讀書月」「體育節」「國際文化藝術節」等主題活動讓孩子學做面向世界的中國人。
另外,龍外還設定「私服日」「閒暇日」。
「私服日」那天,學校就像秀場,每個孩子都可以穿上自己最愛的得體服裝,有些服裝甚至成為玩耍的道具。而在“閒暇日”那一天,孩子們可以帶上自己製作的各種零食,和三兩好友來一場“草坪零食會”,草地上,陽光下,歡聲笑語就在這裡。
學校開發的課程也具有遊戲的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和規則性。
在線上教學期間,吳燕妮老師設計了一款沙盒式建造遊戲,名為《我的世界》,讓孩子們用玩具做成的田字格去計算圖形面積。孩子們在玩耍中最大的收穫,不僅是贏得獎品的滿足感,更是收穫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的「看龍外,繪圖」專案式學習,以校園尋寶遊戲鼓勵孩子用腳步丈量校園,用畫筆描繪校園,用資訊科技美化校園。參與、玩耍的課堂,提升了學生的想像與創造力。
再如,龍外的期末樂考猶如一場嘉年華,當考場被佈置成一個充滿童趣的“闖關樂園”,當考題變成了遊戲,當考分被不同數量的鼓勵印章所取代,孩子們遊走漢字宮、勇闖大迷宮、算帳買東西…
這樣的一場“考試”,讓學習變成一種快樂的期待,讓知識變成一種幸福的體驗,讓孩子們在遊戲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收穫成長。
學校應該是孩子玩耍的學園,成長的樂園。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應在學校這片樂土中發展。我們認真玩耍,就能讓孩子玩的天性,驅動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實踐,成就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童年。
林清玄先生曾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沒有時間當兒童,沒有遊戲、歌唱與笑鬧,我們可以預見二十年後,我們的社會將會沒有詩情、沒有文學、沒有音樂,也沒有文明!
我們認真玩耍,給孩子有時間當兒童,讓他們的世界裡有遊戲、歌唱與笑鬧,這才是應有的教育與美好生活。
- END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p5rDl4KkxSPPLzRO7AQShtOS97LgCEhBAp1sSpK8EqU/?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