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外在的世界,應該通達和順應;而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
莊子在他的書裡面提出一種人生的價值觀。這一次他是假託孔子之口說的。《知北遊》篇中說:“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這兩句話怎麼理解呢?
“外化而內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說,外表隨物變化,而內心有所堅持,寧靜不變。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需要順應規則,遵從法度,與人交往,這一切都是我們可以叫作外化的東西。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一切可以放下來,與人融通,這就是一種化境。但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有他獨特的價值觀,有他獨特的風格,有一個人內心的秉持,就在於他的內心真正有他的“不化”。
也就是說,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
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其實,這個命題對今人來講更加重要。
我們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變化,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每天出現的新情況、提出的新規則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一種新的尺度、新的坐標。我們是食古不化,堅持自己保守陳舊的、循規蹈矩的、墨守成規的準則,還是與時俱進調整自己呢?
“外化而內不化”,就是說,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而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
那麼,為什麼對於外在世界,我們一定要通達和順應呢?
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
人人會在這個世界上遭遇危險,人人都會面臨一些困境,
人人都會在一些突然而來的變故中遭遇一種內心的挑戰。
我們能做到處變而不驚嗎?

莊子在《秋水》篇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還是假託為孔子。孔子有一次周遊衛國匡地的時候,突然之間遭到了衛國人的圍攻,大家把他一層一層地包圍起來。孔子坐在那裡,“弦歌不惙”,在那兒彈著琴,唱著歌,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這時候,他的弟子子路慌慌張張地進來了,一看老師還這樣呢,就質問老師說:“何夫子之娛也?”外面都要打進來了,咱們有性命之憂了,您怎麼還有娛樂的心思啊?
孔子淡淡地說:“來,吾語女。”你過來,我告訴你我是怎麼想的。
孔子說:子路啊,你看看我這個人,我的道行陷於窮困之境已經很久了,叫作“我諱窮久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我的命。我希望我的道行通達也已經很久了,但是也沒有得到,為什麼呢?這是時運不好。在堯舜的時代,政治清明,天下是沒有不得志的人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智慧高超;在桀紂的時代,暴君當道,天下沒有得志的人,也不是因為他們才能低下。這一切都是時勢造成的啊!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
一個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龍,這是漁夫的勇敢;
一個人在陸地行走不避犀牛、猛虎,這是獵人的勇敢;
一個人在白刃相交於前,能夠視死若生,這是烈士的勇敢;
懂得窮通之道是由於天命時運,遭遇大難而不畏懼,這是聖人的勇敢。
最後,他安慰了子路一句,說“由處矣”,你就少安毋躁,歇歇吧,“吾命有所製矣”,我自己知道我的命是有定數的。
又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個帶著兵器的軍官進來,對孔子說:“對不起,我們弄錯人了,我們要圍的是一個叫陽虎的人。現在知道你不是陽虎,我們向你道歉,撤兵了。”
《論語》裡面對這件事也有記載,說陽虎的面貌跟孔子有點相似。
莊子在他的《秋水》篇里為什麼要引用這個寓言呢?這是為了告訴人們,只有內心安靜、勇敢,在外在的氣度上才能表現為處變不驚。
這就是內心有所秉持,是為“內不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太容易受外在言論的干擾了。這樣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只要有幾個人跟你說話,三人而成虎,就能夠影響人的想法;如果七八個人一起鼓譟,那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就很容易了。

我讀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他的朋友跟他打賭,說:“你今天在你屋子裡面掛一隻空鳥籠子,掛一些天之後,你非養鳥不可。”他說:“不可能。掛鳥籠子和養鳥,是兩回事。”
他朋友說:“那我們打個賭吧,你掛一個鳥籠子試試。”
他就真在屋裡掛了一個鳥籠子。從他掛上鳥籠子起,到他家來的客人不經意地都要看一眼籠子,然後就問他:“你的鳥是死了,還是飛了?你原來養的是什麼鳥啊?要不然我給你送一隻吧。”
這個人跟人解釋。第二天,客人又來了,說:“你看看空籠子還掛在這兒,你特傷心吧!你那鳥死了多長時間?你是不是不會養鳥啊?我給你買了一本養鳥的書,看看吧。”
到第三天,有人就開始捧著小鳥來了,說:“大夥兒看見了空鳥籠子,鳥死了,挺可惜的。我送你一隻鳥吧,還有鳥食,我告訴你怎麼養鳥。”拿鳥的,拿食的,拿書的,來的人實在讓這個人不堪其擾。
沒過一星期,他說:“算了,我就養隻鳥吧,省得別人成天問這個鳥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這個籠子裡真的養上了鳥。
這是一個寓言嗎?它多像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內心都是有所堅持的。但是,日常生活總是在考驗我們,外部世界總是在試圖改變我們。這其實就跟空籠子終於養上了鳥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會改變一種習慣呢?是因為我們“內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莊子所說的“內不化”,是指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一個人的內心不要受外界的影響,一定要有所堅持。
莊子所說的外化,則是指在與外界相處時要通達,要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相順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