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一定要節儉,想用一定要少,老祖宗告訴我們“有十分的福德,我們最多用三分”。
昨天去商場,看到一個年輕人在商場那個衛生間抽那個擦手的紙,一張兩張,四張五張,這樣的人實在不知道節儉,小心後面要吃虧。
你看很多人為什麼有順風順水的那幾年,後面就開始一敗塗地,就是福報被消耗得太多而不自知。虛雲長老有句名言,“修福莫如惜福,修慧必須明理”。
雪峰《禪院文集》中提到,要惜福造福,不要攀福損福。一旦福報耗盡了,就會受苦受難受罪。
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節儉的習慣,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
最好的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不要讓精神陷於身軀而垮下去。
儉以養德,大願前行,取之有道,用之有節,則常足啊。

01 最損福報的行為生活奢靡浪費
我們有時會忽視了一點,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其實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小小習慣都在消耗我們的福報,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
最損福報的行為是什麼?
有一次,有個朋友找了位老師幫忙看住宅,剛好飯點兒,就請我們吃飯。期間我看見他妻子洗菜,洗碗,水龍頭一直開著嘩嘩流,我們四個人,他妻子啊做了十幾個菜,米飯也煮了很多。
飯後我看見他妻子隨手倒掉了很多沒碰過的菜和米飯。那位老師就提醒朋友要愛惜水和糧食,朋友不以為意,水一噸才幾塊錢,米一斤才幾塊錢。那位老師就跟那個朋友說,你的住宅呀,不用看了起身就要走,朋友趕忙把他攔下,問他原因。
那位老師說,其實人這一生當中啊,福報它是有定數的,用一分少一分。糟蹋水和糧食是最損福報的行為。就算你住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
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例子,但這種浪費的行為其實我們沒人有過,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老話說得好,福不可以享盡,要留三分給後人,現在有的吃喝一定要珍惜,我們一定要養成一個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如此才能夠順風順水順財神。

02 要懂得惜福,人生拼的是福報,不是能力。
有人說,人這一生拼的是福報,不是拼能力的。也確實是這樣,現在很多老闆學歷雖然都不高,手底下竟是一大幫高才生。
我有一個朋友,八零後,自己掌握了兩個上市公司,底下一大幫老外,老外都給他打工的。雖然是兩個上市公司的老闆他生活非常節儉,不穿名牌,不開名車,不去高端飯莊。
我另外朋友說他吝嗇的很,他聽了只是笑笑說“人要懂得惜福嘛”。後來了解他之後才知道,人家在做慈善,捐贈過好幾所學校。那大方的眉頭都不皺。
一個人沒有福報,才是真正的貧窮。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一個人只要有福報,任何事情都會順,有錢並不代表有福。

03 惜福也要修福, 勤儉就是在培福,也會有大的福報
錢多瞭如果沒有福報,一樣也會溜走。福報包括生活中的一切,一粒米、一杯水、一件衣服等等,這些都是自己命中的福報,不可隨意浪費。
最近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誰也沒想到,街坊鄰居眼裡的鐵公雞夫婦竟然成了江蘇鹽城最奢侈的人。
這對夫婦二人都是退休教師,丈夫名叫包斌,今年93歲,妻子叫陸一君,也有87歲了。他們一輩子勤儉節約,煮飯都是計量好分量,從來不浪費,吃得最多的是青菜加麵條,衣服穿了幾十年也不捨得扔。
有一次,妻子把一件已經破洞縫補多次的衣服扔掉,丈夫又翻垃圾桶找了回來。然而,這麼節約的夫婦現在卻奢侈一把,他們把多年的積蓄和退休金共計100萬全部捐給了丈夫的母校鹽城師範學院,用於資助貧困學生。這不光是善舉,更是最大的福德。
古語講,惜福的同時,福從修中來。在佛教中,把培植福報稱為“種福田”,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穫。
釋迦牟尼佛曾說,“我圓滿的功德,來自於每一個微小福報的聚積”。

結語:福報好比土壤,福報好的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能順利地豐收。而欠缺福報的人,即使有才華,即使很努力,卻不一定有與之相匹配的收穫。
古人常講:“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生活中的飲食衣服,都要倍加珍惜,越惜越有福。
珍惜福報,無論今生來世,只要福報具足,生活都會幸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你都要懂得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這就叫惜福,當你等得惜福了,你自然而然那個福就慢慢的就來了。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aANesiOFM9-G6mmeM-SRUFXTzAqY1DjlZOPY8haEFIE/?source=tuwen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