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青春漸漸逝去,走向暮年。人老了,孤獨感就像海浪一樣,襲來。
孤獨大致可以被分為兩種,一種是沒人陪,另一種是沒人懂。前者是身體方面,後者則是關乎精神。
在晚年,失去了年輕時那種朝氣蓬勃的精力,真心相待的朋友也寥寥無幾。兒女各自都忙碌,無法陪伴在身側。
人老了,才知道,孤獨就成為了常態。
人活一輩子,孤獨,其實從未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它如影隨形。只不過,不同的年齡段,對孤獨的定義不同罷了。
年輕的時候,孤獨是陌生的城市,擁擠的地鐵,夜深人靜的徬徨。人老了,孤獨是獨處,是修心,是與自己和解。
人老了,沒有一個朋友,往往是有以下特質的人。
01、專注自我事業,有事可做的人
有的人身邊朋友無數,身處在熱鬧的環境中,卻無人能真正懂他的內心,仍然覺得無比孤獨。而有的人,雖然孤身一人,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很充實,活得很幸福。
在晚年,有的人沒有一個朋友,往往是因為他,有更多有意義的事要做,不喜歡在無效社交中,消耗自我精力。
有事可做的人,權衡了生命的利弊,對自己的晚年做出了最合適的選擇,那就是在獨處中,專注自我事業,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實現自我價值。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成為了心靈的負擔,那便是無效社交。
在晚年,不必因為孤獨,而去維繫無效社交,因為那樣會加倍消耗自己。
人老了,儘管精力下滑,但是,依然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可以做。餘生不長,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02、喜靜,活得自我又從容的人
有一種人,老了以後,沒有一個朋友。那就是:喜歡一個人靜處,善於過好自己的日子的人。
周國平在《獨處》中寫道:“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喜靜,活得自我又從容的人,不屑於交朋友。他們,更樂於忠於自我的內心,用心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從不委屈自己去討好他人。
人生本就是一場選擇,有捨就有得,放棄無效社交,收穫了一個自由灑脫的人生。
對於真正喜歡一個人靜處的人來說,一個人獨處,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狀態。因為,在獨處中,能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自在。
在獨處時,無需在意他人的看法,不需要為了他人而改變自己,也不需要討好別人,只需要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日子。
喜靜的人,活得很從容,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會為了交友,而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不會為了熱鬧,而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會為了取悅別人,而委屈自己。
人老了,喜歡靜處的人,雖然沒有朋友,但是卻活得很自在,很快樂。
03、忙於照顧孫輩,沒時間交朋友的人
在變老的路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去交朋友。
許多人,老了之後,為了幫襯兒女,幫他們帶孩子,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了家庭中。
雖然沒有朋友,但是忙於照顧孫輩,享受著天倫之樂的同時,也幫忙碌的子女減輕負擔。他們,活得也很幸福。
並且,相比於真心難測的友情,血濃於水的親情更值得被珍惜,所以更願意將時間和精力,花在經營親情關係中。
忙於照顧孫輩的人,不願意再去經營社交關係,而是更願意和家人在一起,踏踏實實生活。早已,不再為了排解孤獨,而去結交朋友。
對於忙於照顧孫輩的人而言,他們更注重家庭的經營,更注重親情。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
在晚年,雖然沒有朋友,但是有家人相伴,能在一個和睦的家庭里安度晚年,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幸福。
總結
生活,本就是一場修心的過程。
人生路上,朋友不在多,有一兩個知心地就足夠了。虛偽的情誼,是人生路上的陷阱。遠離無效社交,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人老了,要學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生活。
生命沒有永恆,我們最終都是時間的過客,外界的聲音都只是參考。來這人間一趟,沒必要取悅任何人。
人到晚年,沒有朋友雖然孤獨,但能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會過得很充實,畢竟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走過半生,依舊不知心歸何處。
人老了,靜以修心,學會與自己和解,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比沒有朋友其實更有福氣。在餘生,讓自己活出自我,活得更精彩。
-END-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avXawx-anJ-4N7Xk2HJsTAtbpdOvcfyIDdZN__Lmwrs/?source=tuwen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