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世間的繁華,是表面的風光,內在的孤獨;獨處的魅力,是外在的孤寂,內心的充實。”深以為然。其實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有些路注定要自己走,有些酸甜苦辣必須自己嘗。每個人從無中來,又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和最後的歸宿。
獨處,是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世界,與靈魂對話,反思自我的時刻。沒有獨處,就沒有自我提升的時光。
我常常想,一個人要有多孤獨才能擁有“風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清醒。
群處是守嘴,獨處是守心。內心充實的人從不會覺得獨處是一種寂寞,而是一種激情。
人世間的喧囂和紛擾,總會迷惑我們最初的心,讓心蒙塵。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屏蔽沸騰的人言和躁動的浮誇。

成長,本就是一個孤芳自賞的過程。
一個人讀書,靜靜的坐,浸潤書香。
一個人冥思,一個人獨坐。卸去一天的疲憊,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或閉目養神,內在整合。
人們往往認為善於交往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其實獨處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獨善其身,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懂得獨處的人,往往是灑脫的,通透的、是大智若愚的,凡事看透不說透。我們不合群,不是孤僻,而是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
不會獨處,就永遠不能認清自己;不會獨處,就永遠不會自我療愈。而學會了獨處,就不會害怕孤獨;學會了獨處,就可以快速地成長。
蘇軾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人生如一場旅行,沿途的風景遠比目的地更讓人舒爽。
最喜歡的時光,是一個人的時光。我喜歡獨處,獨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被人打擾,很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獨處,那是另一種自我的快樂。
范仲淹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們獨處的深遠境界。
那些看似合群,八面玲瓏,到處迎合恭維的人,熱鬧過後,他們其實會更加孤獨。
世間浮華皆云煙,唯有獨處是清歡。我不喜歡在熙熙攘攘中尋找自己,孤獨是我最好的朋友。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隱蔽的角落,在那里安放自己的靈魂,體驗人生的冷暖。獨處的時候,把臉上的面具摘下來,把肩上的背包卸下來,把心靈的枷鎖解下來。

在《百年孤獨》裡讀到這麼一句話:
“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所有的熱鬧只是假象,生命的本質是安靜的、孤獨的,它是一種內生的強大的力量,因為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內心的愉悅和充實。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人孤獨的無涯地行走,無論行走的路上有多少風景,我們終將要注定獨自面對一切。
人生沒有完滿,在前行的路上亦會有缺憾。風也好,雨也罷,微笑著去面對苦樂人生,不卑不亢,亦不徬徨。
一個人靜靜地獨處,不為別的,只為心靜,遠離那些世俗的紛擾。以隨心,隨喜,隨緣的態度,傾聽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