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在這個如萬花筒一般的世界上,你會發現,在前面高聲吶喊的人總是很多的,但是在後面踽踽獨行,沉默不語的卻總是很少的。
因為,人人都有他自己的主張,有他未盡的理想和抱負,但不管怎麼樣還是會有那麼一部分人選擇了沉默,選擇了被落在時代的後面。

他們並非是胸無大志,沒出息的自甘墮落之輩。
相反,他們心中也有很宏偉的夢想,也有被勾勒得盡善盡美的壯麗藍圖,只是他們不想跟千萬人去爭搶,他們雖是“病樹”,但堅信前頭是屬於自己的“萬木春”。
故而,保持沉默,並不是懦弱,也並不是無奈之舉,沉默其實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沉默是一種向善的美德。
有很多人,總是希望有人能聆聽自己的心事,做自己的樹洞,卻不曾想,那些所謂的“煩惱”與“憂愁”不過就是一種淡的不能再淡的閒愁,根本就不值得被誰記住和撫慰。
你有那麼多的傾訴欲,絕有可能是你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了,你總是說自己再放縱這最後一天,明天就會開始努力。
可結果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時間就這樣悄然從你的指縫中流逝掉了,你卻還不以為然。
最後得到失敗結局的時候,你又開始為自己開脫,說這次是自己沒努力,下次一定會成功的,但其實你心裡知道,你還會再重蹈覆轍一次。

在這個偌大的人世間,絕大多數的人,不過是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只要上天給予一點垂憐,這輩子沒有大病大災,那也就算不得經歷過任何大風大浪。
所以,為何不當一個沉默著努力的人,而要當一個高調做人、低調做事的無用之人,沉默比光說不練假把式強多了。
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其實是可能得不到你想像之中的那種暢快的,因為你與他不在一個頻道上,那說什麼其實都像雞同鴨講。
相反,當你沉默下來,沉醉在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裡,你就會發現,原來你的靈魂是可以這樣輕盈且自由的。
原來,保持沉默,是比大聲說話更讓人暢快的一件事情。

你不需要絞盡腦汁地應和討好別人,你也不需要裝出一副興致盎然的模樣就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氣生財。
你沉默著與同樣沉默的世界對話,他人覺得你像一個活脫脫失了智的傻子,但你卻是樂在其中,笑他人看不穿。
沉默會讓人感覺到充實和富有安全感,因為你終於做回你自己,而不是誰的先生太太,父親母親。
而太過於喧鬧則是會讓人感到莫名的空虛的,因為周遭一切都太過嘈雜,你很想听清他們都在說些什麼,結果卻是一句話都聽不清楚。
你身處在那樣一個如同鬧市的環境當中,卻真切感覺到自己內心一片荒蕪,這樣的喧囂比沉默還孤獨。

詩人拜倫寫到:若我會見到你,事隔經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淚,以沉默。
誰說沉默沒有力量,沒有感情?
沉默所能表達的感情豐沛又動人,時過經年,物是人非,過去風景不再,佳人容顏已改,此時再相見,又能用什麼話語做開場白,所以就只好沉默,一切都在不言中。
歲月總是無情的,總是會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就偷走了我們的青春和曼麗的年華,最後,它再打一個響指告訴我們,歲月號列車快要到站,各位乘客請做好下車準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沉默成為了不負責任、沒擔當、沒骨頭的代名詞,很多人利用這兩個字大肆攻擊具有這樣特質的人。

但其實沉默是金,沉默是聰明人的生活智慧,既然歲月靜好、山河無恙,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憤怒的、吶喊的人,我們難道喪失了自由生活的權利了嗎?
我想當然是沒有的,我們可以沉默,只是這沉默是要我們從中分辨人性以及挖掘那些被掩蓋的真相;
我們可以沉默,只是這沉默不該是陷入一種不知所謂的空虛裡,我們要讓我們的靈魂充盈起來;
我們可以沉默,只是這沉默應該是用來表情達意的,而不是用來冷漠傷人的。
保持沉默,其實是聰明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