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年孤獨》裡讀到這麼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我的內心便久久不能平靜,不知道是對這句話的深有體會,還是對作者產生的共鳴,我知道,我該寫點什麼了!
生活在這個網絡時代的我們,好似在一夜之間都患上了孤獨症。
人們使用著最先進便利的APP:不用拿著報紙就能知曉外界發生的即訊;不用出門,外賣就會送來;不用和朋友家人見面,卻能看清他們的每一個表情…但這樣的生活卻是疏遠了兩顆心之間的距離!
人,生來便是孤獨的,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當身邊的人不能理解、重視自己時,孤獨感也就產生了。我們寧可獨自把心藏在漆黑的永夜,讓其沉寂在痛苦中,也不願去訴說什麼。
就像身邊經過有說有笑的情侶時,我們會不自覺掏出手機,在無任何彈幕的屏幕上滑動,解鎖,再鎖屏。
就像一個人回到家,望著窗外慢慢暗下去的暮色,無所事事。隨意翻幾頁不知寫的什麼的書;打開電視頻道換來換去,卻沒有一個感興趣的節目;想找個人聊天,在電話上翻來翻去,又不知道撥給誰…因為我們都害怕孤獨!
其實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有些路注定自己走,有些酸甜苦辣必須自己嘗,而身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做不了他們故事裡的主角…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直視、面對孤獨,總是刻意的去迴避。尋其根本,孤獨不像快樂、幸福那樣顯而易見地給身心帶來雙重滿足感,甚至不誇張的說,孤獨更像“腹中之蛆”,時刻蠶食著縷縷靈物,讓其坐立不安,倍受折磨。
歸其原因,就是我們不能正視孤獨,不能敞開心扉去擁抱上天賜予的禮物。我們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卻可以改變自己的思想來適應和塑造環境。
當孤獨不曾敲門就闖入我們的生活時,不妨換個角度,讓心靜下來審視它,也審視自己的內心,讓心看到孤獨帶來的產物。然後用它帶來的產物去思考、成長,找到生活的支點,發掘隱藏在我們自身的能量和可能出現的奇蹟。
縱觀歷史長河,多少偉人都是在孤獨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意志,就像老子的《道德經》,司馬遷的《史記》,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哪一個不是孤獨時的產物呢?
孤獨能使人看清自己,找到真我,它能摒棄意焦所傳遞的片面信息,清楚地感知事物的全貌和本質,能讓我們更真切地體會到生活的真諦。所以,請放下對孤獨的成見,接納它,享用它。
成長,本就是一個孤芳自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主宰心中的意念,讓意念在實際表現中逐漸化為對等的外在物,讓每一個無處安放的靈魂,都能在孤獨中開出燦爛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