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好比是一個沙灘拾貝殼的過程。為了找到最大最亮的那顆貝殼,不斷摸索前進。每當找到一個大的貝殼,總以為後頭還有更大的貝殼,丟掉再拾起,永遠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貝殼。
生活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每個人都藏有自己的小心思。或許是為了利益,或許是為了情感。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慾望,很難將自己的一切放下。
一個人的內心,是貧瘠還是富貴,看他是不是“安靜”便能知曉。
海倫凱勒說過:“也許人就是這樣,有了東西不知道欣賞,沒有的東西又一味追求。”
一個內心知足的人,生活會很安靜,心裡沒有過多的憂愁,善於看開那些不滿的人或事,更能學會為自己而活。
人生在世,需要付出,需要回報,需要取捨,也需要知足。“貪得無厭”並不能讓自己富貴,只有我們學會知足,才會感受到那一份真正的幸福。
*****01、一個人,內心知足,便很安靜*****
伊壁鳩魯說:“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即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一個不懂得知足的人,總是央求很多,該得的、不該得的他都照單全收,不懂得滿足,心裡的慾望很大。所以即便是擁有了一切,自己也不會覺得幸福,因為他不懂得知足常樂。
相反,一個懂得知足的人,哪怕是吃到一根長久未吃的冰糖葫蘆也會輕易就獲得一份快樂,因為他當下的快樂就是這根冰糖葫蘆。
知足的人,內心寧靜。
不會因為禁不住誘惑而影響情緒,不會因為不懂滿足而影響心境。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好的東西,可現實中,並不是誰都有能力去獲得更好的東西。只有用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不過於強求,懂得知足,內心才會寧靜。
當一個人內心是知足的,那這個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足夠富足的。他會安靜地為人處世,也會安靜地去生活,能更好的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
*****02、內心沒有憂愁,善於放下,活得很安靜*****
人活於世,每個人生階段,都存在不同的煩惱。小時候為了學業煩惱,長大後為了事業憂愁,結婚後為了家庭而操心……
似乎沒有一刻是可以放鬆的,可無論你是否煩心,快樂和痛苦都原封不動地擺在你面前。既然如此,不如做個“快樂第一”的快活人。
《新唐書·陸像先傳》中寫道:“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
其實,所有的憂愁都來自於自身。對於事事都放不下的人來說,每個階段都會是他痛苦的開始,因為自己過於擔心,過於焦慮,很難全身心放下。學不會放下,快樂就會消失不見。
唯有善於放下的人,才能活得輕鬆、幸福,活得安靜。
內心沒有憂愁,沒有痛苦的人,會活得很安靜。
一個內心沒有憂愁的人,會活得很安靜,他善於放下心中的不甘,善於將自己的悲傷情緒化解,容易收穫幸福。
*****03、與世無爭,活得自我的人,擁有“安靜”的氣質*****
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活得很“安靜”。
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在年少時期為了生存只能為官討生,空有一腔熱血卻無力施展,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
在年邁時期,陶淵明選擇辭官回家,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享受著那一份悠閒。清貧但與世無爭,過得逍遙又自在,不用與他人爭鬥,只有自己一人獨樂便是幸福。
陶淵明的生活一直以來都不太富裕,但他並沒有為了利益將自己的人性拋在腦後。反而是想著去改變,最後無能無力才選擇開始自己的隱居生活。
當我們學會放下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原來最好的幸福就是平淡。
“安靜”地享有當下的生活,無關錢財,只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盡力而為,活出自我的風采。
與世無爭的人,才能活得自我。當一個人選擇了為自己而活,那他便能活出自我,擁有“安靜”的氣質。
豐特奈爾說過:“幸福的最大障礙就是期待過多的幸福。”
一個人真正富有的樣子:安靜。
一個人並不是擁有的越多,越富有,而是懂得知足。
一個人學不會知足,那便永遠不懂得幸福的奧秘。
成年人的生活本就沒有容易二字,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實際大部分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內心知足了,便會感到幸福,感到幸福了,便會感受到真實的自我。
人生短暫,我們不需要用過長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人生感悟,更不要忙忙碌碌大半輩子,最後還沒享受就離開了。
我們要學會享受當下的生活,學會知足常樂,學會為自己而活。
一個懂得知足的人,也懂得及時放下自己心中的憂愁,更懂得為自己而活。這樣的人,恰恰才是最懂生活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幸福的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