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窮怕了,即使有錢了還是捨不得花,捨不得給自己花,更捨不得給別人花。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故事,男生從學生時代就暗戀女生,但卻因為家庭貧困,自卑得從來不敢靠近,生怕耽誤了對方。
於是他選擇藏在心裡,暗自拼搏,終於進到了一家500強企業,也成功追到了女神。沒想到甜蜜沒多久,他們就因消費觀分開了。
女生習慣用消費取悅自己,男孩卻依然停留在之前的憂患意識中,不敢亂花錢。捨不捨得花錢,還真和賺多少沒有必然聯繫。
01 買樣東西怎麼就成了我不配?
前幾天和好朋友一起去逛街買衣服,他試了一件T卹,我們一致覺得值得一買。於是朋友問了價錢,“199元”。朋友聽後,立馬就找藉口離開了。
出店門他向我們坦言,這麼貴的T卹,自己不配。很多時候我們亦是如此,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基本上一發工資就要用來存錢了。
我想,這類想法還是和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我爸媽幾十年來省吃儉用,最開始上班能夠連續一個月不吃肉,一件衣服穿10年,不破不扔。
到後來給我們買衣服,也會因為長身體,故意多買大幾個碼,妹妹就盡量穿姐姐的衣服,能省則省,把錢用到更緊急,更實際的地方。
許多父母都曾這樣說過:我們就是希望把省下的錢留給你們,你們好好讀書,出人頭地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報答。
就像讀書時會因為和同學吃一頓燒烤愧疚不已,如今長大後還是會受父母的消費觀影響,而不敢買一件超過幾百元的T卹。
慢慢地也就養成了喜歡的東西不敢買,要做爸媽的乖孩子,就應該勤儉節約等習慣,花錢也就變得小心翼翼。
02 憂患意識太強,花錢也會瞻前顧後
有的人有錢,但不敢花錢,是怕哪天失業了沒錢繼續生活。嚴重的憂患意識,讓他們有著超過常人的危機感。
我想,只有真正體會過失業、沒錢、到處借錢、借不到錢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錢的重要性。
還記得朋友一開始十分討厭父母將錢掛在嘴邊,他們動不動就抱怨一頓飯多少錢,每天都計算著當天的開支,彷彿生活就只有錢。
但我漸漸卻能理解,父母又是為了什麼呢?明明在孩子成年就可以撒手不管,但他們為孩子買了房子又開始擔心婚禮,婚禮結束又捨不得看孩子婚後吃苦,總是能幫就幫。
這麼看來,他們的擔憂是永遠不會停下的。總覺得自己省錢,將來一定能夠幫到孩子,或者家裡萬一有急需花錢的時候,也能及時出份力。
到最後一輩子都在省吃儉用,把愛都給了他人,卻唯獨沒有自己。
03 適當愛自己,拿捏分寸
條件不太好的家庭里長大的小孩,內心很容易就會產生匱乏感。這種匱乏感會限制我們的消費觀,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們通往幸福。就小魚兒而言,有時候適當愛自己,不是一種自私。
有的人會說,我真的不缺什麼,根本沒有要買的。我想總會有的,小時候會攢一周的零花錢,只為買一個杯子。
一年到頭才領到一回壓歲錢,於是就興高采烈地去買了心水已久的玩具。總有那麼幾個瞬間,你一定想過:等我有錢了,一定要買它。
不管是一本書,還是一件衣服,又或是一輛車,一套房,相信總會有你覺得想要買到的東西。
當然,不捨得花錢只是匱乏感的其中一種鏡像,從小缺乏愛,缺乏自信等,都是值得我們去用實際行動去撫平的。
我們小時候的匱乏傷痛,還是能慢慢被治癒的。只要學會愛自己,讓內心更加充實,從身邊好的方面汲取養分,一定能有所改變。
不管是錢還是內心,甚至是生活,都應該慢慢摒棄那種匱乏感。要么受累的是自己,要么就會如洪水猛獸般爆發,難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