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節奏,除了快,還是快:工作快節奏,生活也快節奏。這不,街上的快餐也分外討俏,就連人們的精神生活,也選擇了碎片式的閱讀。
果然是匆匆太匆匆!可是,這樣匆匆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身體的虧耗,是精神的貧乏。人心的浮躁,也帶來生活的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

所以,才會有人在緊張工作一天之後,覺得無所適從,一片空虛。這是因為白天的精神太過緊繃的緣故。而人在這樣的快節奏生活下,往往體會不到有質量的生活幸福感。
雖然這是社會的大趨勢,但人其實是可以調節自己的生活節奏的。有時候,適當地放慢奔跑的腳步,讓自己的身心停一停,享受生命的更多樂趣,也是人生必要的選擇。

昆德拉有一本書叫做《慢》,就是告誡人們:慢的生活才有質量。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古時候閒蕩的人到哪兒去啦?民歌小調中的遊手好閒的英雄,那些漫遊在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他們隨著鄉間的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
昆德拉提倡生活需要有自己的態度:輕物質生活,重精神生活,享受生活的“慢樂”。

作家林語堂也提倡慢生活的樂趣: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看來,名人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對於生活的體驗也是與眾不同。但是實實在在的,慢的生活能夠給人帶來一個精神上的愉悅。精神上愉悅了,身體也會跟著舒展,健康就會常在。
所以,身體的康健,精神的鬆緊,都與生活的快慢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放慢自己的腳步,是因為無法調和生活的節奏,無法調和自己的心態,因此才總是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

曾經有一位朋友,是外企的高管。白天上班,晚上開會,經常半夜三更喝咖啡,以保持精神的清醒。他說,那時,自己是一根上線的弦,時時準備發出去。並且,三天兩頭的出差,日夜的顛倒,讓他覺得自己的身心都快崩潰了。
然後有一天,他意識到這樣的生活再下去,可能自己很快就會生病。於是,他選擇了放下,把這種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放慢腳步。他辭了職,用手裡僅有一點積累,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了鄉下,建了一個小客棧。
那個地方不是旅遊區,但是風景優美,到處能夠聽見雞鴨打架。到這裡旅遊的人不多,但是專門尋去的人倒有一些,所以,他的客棧每天都有人入住。他不在乎人多人少,他只是享受自己在鄉下能夠看日出日落的美好。

有客人的時候,他會陪著客人聊聊天,聊聊書,也聊聊人生。沒有客人的時候,他就躺在院子裡的藤椅上看書,甚至,他可以曬著太陽睡個好覺。
孩子從城裡轉到鄉下上學,歡喜得不得了。不用再上什麼特長課,還可以和小朋友玩泥沙,她每天玩得不亦樂乎。
老婆開始有點不樂意,但看到父女倆生活得這麼開心,也就釋然了。在她看來,什麼都換不來愛人和親人歡欣的笑顏。

朋友說,換了種生活方式,就如同過了另一種人生。生命本來就是這樣短暫,何苦讓自己跑累了身心!人是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大多數人之所以願意奔跑,是因為對於物質的要求過於強烈。
尋找慢生活的樂趣,需要有一顆低物質,低慾望的心,才能享受其中的滋味。如果放不下對於物質的慾望,人是很難願意去放慢自己的腳步的。
唐伯虎有這樣兩句詩: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閒人地上仙。閒人,就是把一切看淡看開。世上事,本無事。既無事,又何處惹塵埃?
所以,放緩自己的腳步,去細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有很多滋味可以慢慢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