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社會,成年人特別的不容易,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觸。的確如此,成年人不光是要背負起賺錢的責任,還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開銷,每天恨不得多加點班多賺點錢,只有這樣,家庭生活才會過得更好。
然而,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確是殘酷的。網上有一句話特別流行:千萬不要罵那些90後,因為他們動不動就會離職;但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因為他們背負著房貸車貸,不敢輕易反抗,只能任你辱罵。
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是從借錢開始的,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真正的含義呢?其背後又闡述了怎樣的一個道理呢?為什麼成年人要借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借錢那些事兒。
一、不是想借錢,而是不得不借錢
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加班加點的付出,最終得到的回報卻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相信大家都體會到了。在職場當中來看,很多公司都是把人當機器用,而給出的薪水,卻只有那麼一丟丟。有些人的工資,都不夠自己開銷,更不用說養活整個家了。
不得已,很多人開始借錢來消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但凡工資高一點,是沒人想要借錢的,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一件事情,借錢容易還錢難。也就是說,錢可以從別人那裡借到,但最終其實都是和未來的自己在借錢,每個月都陷入無限的還錢窘態當中,這種日子,又如何不讓人崩潰呢?
遠的不說,單說說目前的房價。很多人工作了一輩子,都未必能夠買得起一套房,不得已而找親戚朋友借錢。房子倒是有了,但每個月除了要還銀行的月供之外,還要償還親戚朋友的錢,壓力不可謂不大,這種日子,沒有一點心理承受能力的成年人,是極容易崩潰的。
二、借錢,是因為帕金森效應引起的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帕金森效應,在大家的理解當中可能這是一種身體上的疾病,但在生活當中,還有另外的一種含義。其所表述的,是人們隨著收入越來越高,與之而來的開銷也變得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哪怕你真的想要存錢,也是無從下手。
正是因為消費太高了,自己的收入完全不能覆蓋掉這些開支,所以,便開始了借錢的生涯。如果是找親戚朋友借錢尚還好一點,至少是借多少還多少,但如果是找銀行或者說某些借貸平台借錢呢?後果,恐怕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
在網上的新聞當中,我們隨處可見某些人因為找了借貸平台借錢,每個月被高利所折磨得苦不堪言,日子更是沒有幸福可言。所以,如果真的想要生活得更幸福,借錢二字,應該完全從腦海裡刪掉才行,不然的話,會永遠生活在借錢與還錢的噩夢當中。
三、借錢是負債,並不是享受
小胖最近在看《富人的28個理財習慣》一書,書中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很多有錢人都是背負了一身的債務,用他們的話來說,借別人的錢來投資,是非常不錯的方案。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借錢並不是投資,而是一種開銷。也就是說,如果借錢來消費的話,那未來的日子只會越過越苦。我們要正視借錢的危害,不能總是找人借錢,那樣的話,不光是成年人,哪怕是年輕人也都會崩潰。
那麼,如何才能告別負債,讓日子不再崩潰呢?其實最好的方法,便是每個月拿出工資的一部分,將其存下來,然後用這筆錢來進行理財或者投資,只有這樣不斷的建立理財的思維,未來才不會陷入借錢與負債的危機當中無法自拔。也只有這樣,生活才不至於崩潰,日子也才會有盼頭。
小胖在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借錢來消費,只需要開下口,朋友們便會伸出援助之後,助自己度過經濟難關。但是自己卻忘了一點,其實哪裡來的經濟難關?不過是自己無法控制消費習慣而已,說白了就是因為亂花錢而導致自己沒錢,這種情況,是不值得借錢,也不值得同情的。
後來自己終於意識到存錢的重要性,也慢慢的糾正了這種借錢消費的理念,逐漸的開始了存錢,而存款,也從一開始的幾千,到後來的幾萬,以及到目前的20多萬。錢雖然不多,但都是自己一分一毫攢下來的,那種成就感,是借錢所不能給予的,而生活,也不再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