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急則有失,怒則無智。”
容易生氣的人,也容易失去理智,引發不必要的爭鬥。
能把氣壓下來,雲淡風輕,則百事不擾心。
因此,真正有本事的人,早已做到了不生氣。

1.生氣,是一種自我傷害
《黃帝內經》中說,“百病生於氣。”
人生氣時,會引發身體的一系列變化,肌肉緊繃,並調動身體的所有能量。
這些能量,一旦突破臨界點,就會使自己受傷。
正如俗話所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
有位婦人動不動就生氣,於是向一位禪師求助。禪師聽後把她鎖進禪房,使得婦人跳腳打罵。
等婦人稍稍平靜了,禪師才問,“你還生氣嗎?”
婦人搖頭,“我只生自己的氣,我為什麼跑來受罪。”
禪師卻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
過了一會,禪師又問婦人,“還生氣嗎?”婦人說,“不氣了,氣也沒有用。”
禪師搖頭說,“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裡,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
許久,禪師第三次問時,婦人才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禪師卻笑道,“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沒有從氣的漩渦中擺脫出來!”
婦人不禁問,什麼是氣?只見禪師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婦人恍然大悟。
生氣,就是想不通,思維堵塞,壓在心口的一塊巨石,使自己遭罪。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或自己的錯,懲罰自己。
王陽明說,“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置生氣於無物,凡事少一些計較,少一分苛責,方能放過自己順暢地活著;
凡事多一分豁達,多一分寬容,方能擁有平和的心態。

2.與其生氣,不如輕鬆以對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
“耳順”並非生活順利,不沾煩惱;而是以四兩撥千斤,輕鬆應對。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
面對質疑、詆毀,你可以憤憤不平,使自己寸步難移;更可以一笑而過,讓所有的攻擊落空。
狂人李敖曾說,“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
可他卻經常罵詩人余光中,甚至還稱他為“馬屁詩人”。
但余光中並不反擊,直到有人問起才說,“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余光中的幽默,讓人拍案叫絕之餘,也讓人看清他面對謾罵時的境界。
原來,人的很多煩惱,是可以輕易消除的。
大多數人卻總是念念不忘,以為自己吃了敗仗,非要“以牙還牙”,才能消解“心頭之恨”。
然而,情緒一壞,事情的性質就變壞了;原本只是為了爭口氣,最後卻變得騎虎難下。
生活需要和解,更需要止損。
學會輕鬆面對爭端,看開、看淡,最後看輕,悄然化解生活的算計或中傷。

3.不生氣,你就贏了
莊子說,“不譴是非,與世俗處。”
在生活中,總會有些人,令人厭煩;總會有些事,令人氣憤,避他不開。
面對沖突時的情緒反應,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被情緒壓制的人,生活容易漏洞百出,一團亂麻;駕馭好情緒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生的轉折,往往就在一念之差。
研究表明,一個人生氣時,專注程度會降低,變得自顧不暇,能力大打折扣,等於把身體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之後,你的一言一行,被對方牢牢牽引。無論事情結果如何,都已討不到半分好處。
只有做到不生氣,戰勝原始衝動,才能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逆轉敗勢。
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情緒掌控好,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便能生龍活虎應對生活的變數。
情緒掌控好,遇事不慌不忙不亂,才能以恰當的分寸,把控好當下,以及未來。
林語堂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候給人家笑笑。”
一時的意氣用事,往往要用百倍時間挽救。
眼光放遠一點,你會發現沒什麼好較勁,沒什麼好嗔怒。
一輩子很短,不生氣,才能愉快度過。

希望今天分享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