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
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此時的大自然,是一種寂靜的美。
經過了生機勃勃的春,熱鬧蓬勃的夏,收穫喜慶的秋,生命的輪迴,又進入休眠的狀態。
蜂蝶不見踪跡,蜇蟲無聲,都為經歷漫長的冬天而作準備。那是以修行的姿態,期待來年的新生。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
說的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並以先獵之物祭獸,如同人間新谷的收穫,用以祭天,以示回報,並以此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西風漫捲,催落了葉,吹枯了草。而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清晨的白霜,是冬天的第一份見面禮
在北方,每逢霜降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夜晚溫度降低時遇到地面上的物體,就會附著於其表面凝結成霜。
清晨在太陽出來前,我們時常能看到包裹在乾枯樹枝上的霧凇,這是大自然在提醒我們,冬天快要到來了。
露是潤澤,霜是殺伐,正所謂“霜以殺木,露以潤草”。霜,代表了上蒼對待萬物的態度由慈到嚴的轉變。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霜降物候,草木黃落,蟄蟲咸俯,該飄零的飄零,該潛藏的潛藏。
但霜色愈濃,秋之暮,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時期。
初霜的日子,胃要暖暖的

1/吃糖炒栗子
家門口炒栗子的大哥,拿著鐵鏟翻動著黑砂,下面的爐火燒得正旺,飽滿的栗子耐不住高溫,時不時把棕色的外殼衝破。
燕京歲時記》中就曾寫道:“十月以後,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餘,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
這栗子,被藥王孫思邈稱為“腎之果”,它味甘,性溫,能夠養胃健脾,補腎活血,算是滋補又美味的大眾寵兒。

2/吃蘿蔔
山東有農謬:“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
因為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如果不及時收穫,可能出現凍皮等情況。山東人的日常飲食也少不了白蘿蔔。在這白蘿蔔之中,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

3/吃鴨子
閩南台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
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
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台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
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台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

4/吃海參
一旦過了霜降,海參從睡眠期漸漸甦醒過來,開始外出覓食,這個時候海參的肉質最為肥美,
是一年當中打撈的最佳時節,而進補海參的時候也就到來了。

5/吃柿子
有人說:“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也有人說:“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不但具有潤和胃,還可以補虛除熱,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最甜的金果子”,而霜降節氣之後,被霜打過的柿子更是絕佳的美味,既好吃又不貴,還能滋補身體,因此福建人都習慣了在“霜降”前后買上幾斤回家慢慢品嚐。
趕走秋天的陰霾,好好迎接冬天吧
在霜降這天,人們還要,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
在山東煙台,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而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里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
霜降時期,部分地區還保留有“寒衣節”。“寒衣節”是緬懷先人的時節,同時也是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人們都以自己的方式,除去一整個秋天的陰霾,以美好的姿態迎接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