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
允許缺憾的存在,方能養出一顆悠然恬淡之心。
任何人做任何事,不論做的多麼成功,都會有一定的缺憾存在。
既然任何事都無法做到完美做到極致,不如就允許那些遺憾的存在。
不必總是與自己死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種修煉自我的方式。
一名法師,前去一座寺廟講解佛經,待客僧捧上一杯茶招待法師。
待客僧發現茶杯上有個小小的缺口,歉意地說道:“法師,很抱歉,杯子有個缺口。”
法師道:缺口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完好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則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人。
最優秀的人也會有缺陷,最成功的人也曾經有過狼狽。
但也正是因為有缺憾存在,我們才會有追求。
才有可能在一個目標達到以後,再去追尋另外一個目標。
允許有缺憾的存在,允許自己或者他人有一定的不足。
意識到這些不足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樣的人生才能過的更自在。

- 02 -
明心見性,成就一個安然不爭的自己。
我們常常被一個“爭”字所紛擾,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塵世,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了。
其實在生活中,可以有無數個不爭的理由。為別人多考慮一些,少爭一點,把看似要緊的東西淡然地放一放。
北宋大詩人林逋,生性恬淡,對功名利祿不屑一顧,梅妻鶴子一生。
林逋才華橫溢,擅作詩詞,作詩之時,幾乎不多思索,大筆一揮,一篇佳作就寫好了。
傳說書法大家黃庭堅亦視他為偶像,說看過林逋的字,就連病也能治好。
可是他寫好之後卻即刻揉成一團扔掉,沒人去看無所謂,不能流傳於世更是無所謂。
他有才華,卻不恃於才華。一輩子不娶妻不生子,住在西湖邊上,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林逋就是一個不爭的極致例子,或許我們做不到完全不爭,但多少可以學習一二,成就一個淡然不爭的自己。
莊子《逍遙遊》曾經說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山林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佔了其中一根枝條,偃鼠到黃河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灌滿自己的肚子。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
明心見性,淡然不爭,才能修得胸中之雅量。

- 03 -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修得胸中雅量萬千。
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對,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正在經歷的一切好與壞。
泰戈爾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有一個國王喜歡打獵,有一次他去打獵,剛去就打下了一隻大花豹。
國王下馬去看這只豹子,結果花豹拼盡最後的力氣,咬掉了國王的一截小拇指。
國王叫宰相來飲酒解愁,誰知宰相卻微笑著說:“大王啊,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怒,派人將宰相押入監獄。
一個月後,國王養好傷,獨自出遊。他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沖下一隊土著人,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部落!
山上的原始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品,土著人準備將國王燒死。
正當國王絕望之時,祭司忽然大驚失色,他發現國王的小指頭少了小半截,是個並不完美的祭品。
收到這樣的祭品滿月女神會發怒,於是土著人將國王放了。
國王大喜若狂,回宮後叫人釋放宰相,擺酒宴請。
國王向宰相敬酒說: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我連命都沒了。
國王忽然想到什麼,問宰相:“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裡蹲了一個多月,這又怎麼說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裡,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一定是我,當土著人發現國王您不適合祭祀,那豈不是就輪到我了?”
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丟失,都是為了珍愛之物的來臨騰位置。所有的匍匐,都是高高躍起前的熱身。
所有的支離破碎,都是為了來之不易的圓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無法改變規則。
唯有向內求索,反求諸己,修得胸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