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做一個好人,也希望所遇之人皆為良善。
成為社會認可的好人,和大多數人步調一致,追求現世安穩,也是最安全輕鬆的生存之道。
每個人的身邊也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老好人”的存在,他們積極樂觀、心存感激、循規蹈矩,對別人盡心盡力,無原則地好。
然而,這種好看似不求回報,卻渴望刷存在感,往往容易成為別人無形的負擔。
不僅如此,好人總喜歡對少數者進行干涉,以迷之責任感,將自身價值觀強加於人,無視個人獨特性。
日本作家中島義道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中直言,這樣的好人,雖然符合社會普遍預期和價值認同標準,但未經思考,只是缺失自我人格迎合社會而已。
人類是複雜有趣的生物,不假思索就遵循固有規範,無味、無感地當個好人,就很難做真實的自己,也失去了人格魅力。
失去個性的好人,雖然溫暖,但是無趣;雖然無害,但難以親近。

02
《海邊的曼徹斯特》主人公李因為一次大意,引發了一場火災,失去了三個兒女,妻子也與他離婚。
無法與過去和解的李,獨居在波士頓一個半地下室的小房間裡,白天做著最普通的藍領工作:修馬桶、接水管、剷除積雪,晚上去酒吧喝悶酒,尋釁滋事。
李深陷漩渦效應,慢慢與外界失去聯繫,不斷地遺落親情、溫暖,最後在小小的一隅,流放自己,了卻餘生。
在生活中,無論遭遇了什麼,人們總傾向於把不愉快的事全忘掉,更確切地說,是想忘掉、假裝忘掉,至少也要盡量避免提及。
就好像電影《亂世佳人》郝思嘉說的經典台詞:Tomorrow is another day。人們更喜歡看那些轉過頭去輕拭淚水,然後展現沒事的明亮笑容面對眾人的劇情。
中島義道認為,殘酷的人生經歷,是無法刪掉的,即使能夠,那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對他而言,最自然的狀態是,從各個方面觀察體會不愉快的事,甚至寫下來,公之於眾。最終,還能起到治愈效果,變得平靜,之後再遇到其他痛苦時,也較容易忍受。
生活不僅需要雞湯,也需要鼓起勇氣面對現實遇到的挫折。
如果那些積極面對生活的人,只是遵循自己的信念,那倒也沒什麼,問題在於,他們還喜歡向別人宣揚這個信念,如果碰到李這樣的人,必定要拉著他勸他樂觀起來。
你選擇積極,那也無妨,但管好自己即可。
當別人盡情哭泣時,不要去打擾,更不要勉強他擠出笑容。因為哭著吃飯的人,是可以活下去的。
當別人很喪,只想行屍走肉地活下去時,也無需批評他們太極端、消極。因為喪其實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
要知道,很多時候,關我屁事是一種美德。
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忽視他人的感受,雖是好意,但很難令人喜歡。

03
同事小美最近被房東張姐弄得啼笑皆非。
上週加班回家,正好碰上住在樓下的張姐。
張姐見她一臉倦容,驚呼:哎呀,你怎麼變得這麼憔悴了?是不是忘記保養了?
不容分說,回家拿了一款面膜塞到小美手裡,稱這是自己閨女從國外給自己寄回來的,叮囑小美回去馬上敷。這還不算,還給了小美一杯自己親手煲的美容養顏湯,看著小美喝完才算。
接下去的幾天,只要碰見張姐,她都會拉著小美,仔細打量一番,笑瞇瞇地說:你看,挺管用的吧。你以前臉上氣色那麼差,怎麼打扮都沒用,女人還是要對自己好點。
小美是敏感肌,張姐送的面膜她不能用;那杯美容湯,也只是因為張姐煲得太多喝不完,左鄰右舍都送了。明明只是做個順水人情,卻彷彿拯救了小美的皮膚和人生。
這類好人,表面上無私付出,不求回報,其實他們需要的是你的感激、讚許,是利己主義的變相表現,實則是為了得到另一種滿足。
張姐或許只是想听到小美稱讚自己的手藝,或者她有個貼心的女兒。但見面就強調她對小美的幫助,就很難令人喜歡。
就像中島義道說的,真正討厭的並非不忘感恩的人,而是那些動輒就將不忘感恩的教條強加於你,或喋喋不休地進行說教的人。
中島以自己的母親為例,母親給人送禮後,如果過了三天還不見對方回禮,就會認為對方不懂禮節。
有心施德便是無德,要求別人不忘感恩,就已背離了初衷。
總是把幫助過別人的事掛在嘴邊的人,也無法獲得好人緣。
另一方面,很多人對於這種好,也不擅長拒絕,還表現得樂於接受,感激涕零的樣子。
因此,我們要避免成為一個施恩圖報的好人,也要對這種好學會拒絕。

04
家長看到自己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爭吵,本能的反應是上前勸解,當和事佬。
但是,如果想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就要置身事外,告訴孩子:你要自己和小朋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我,你也能行。
很多好人也是這樣,為了維持表面的一團和氣,在看到別人發生矛盾時,總是不問緣由上前勸解:大家都少說兩句吧。
然而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樣,有人喜歡把問題在當下解決。
矛盾發生時,雙方會把真實的想法都表達出來,運用溝通的戰術,最終達成和解。這時吵架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
想看到大家高高興興的好人,急著摻和勸止,自認為很成熟,做了好事。但是,用逃避、轉化的方式將問題大事化小,問題和危機依舊存在,隨時還有可能再次爆發。
而且,這些好人且不管自己過得好不好,總熱衷於介入他人的生活,在別人的生命中尋找存在感,發揮自身價值。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沒有原則的善良,缺的是分寸和克制。

05
陳方在《有一種“好人”不會讓社會更好》中提出:
做好人一定有成本,主流道德中,無論成本多高,我們一定還是要做好人。只不過在日常中,需要做怎樣的好人,有時需要仔細掂量,是真好人還是“假好人”,這關乎自己的格局。
缺少思考的好人,渴望活成別人認可的模樣,不會表達真實想法,最終也將失去自己和原則。
學會主動思考辨析,有自己的見解,保持自己的個性,才不會成為一個討厭的好人。
要知道,你在別人的生命中原本也沒有那麼重要的作用,你只需過好自己,你無怨無悔的好有可能只是別人的煩惱。
對人好,可以贏得認可與尊重,但想要真正贏得親密關係,還需要做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