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經驗的情場獵手跟人約會的時候,經常會帶對方去看恐怖電影,或坐過山車,這是為什麼?
當人在做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時,
比如走吊橋,身體會加大分泌腎上腺素,來調整整個人的狀態,
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而腎上腺素會讓整個人心跳加速。
這個心跳加速,可能會讓你的大腦誤以為,你喜歡身邊的這個人,喜歡跟這個人在一起。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非常經典的「吊橋效應」。
其實,你可能不是喜歡這個人,而只是喜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而已。
但問題是,多數人的智商根本分不清兩者的區別。這也就給情場獵手可乘之機。

愉悅感和興趣
反向思考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發:
用某種手段,可以讓自己喜歡上自己原本無感的事物。
興趣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開始的時候,你(還是個嬰兒)可能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偶然把手指放到嘴裡吮吸,就會產生類似喝奶的愉悅感。
是愉悅感讓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吮指動作,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興趣或習慣。
興趣的伊始並無興趣,往往是你偶然做了一件事,從中獲得了愉悅感;
為持續獲得愉悅,你重複去做某事,從而形成穩定的興趣。

愉悅感是第一生產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愉悅感是第一生產力。
想要讀好兵法,就要先建立“愉悅感與讀兵法”之間的聯結。
(當然,不管你想做好什麼事,都需要盡量調動自己的愉悅感。
沒有愉悅感,沒有持續的愉悅感,你不可能堅持下去。)
怎麼讓“讀兵法”和“愉悅感”之間形成聯結呢?
很多種方法,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因敵制勝)。
比如,先是每天讀一句,去思考去解讀,去聯繫實際和工作,慢慢從中找到能指導自己實現目標的戰略規劃來。
按照兵法的指導做事,做事心裡就有底氣,容易做成,做成了就能獲得成就感。
慢慢的,讀兵法就成了興趣——這個讀更多是聯繫實際工作的思考。
千萬不要一曝十寒,某天發狠讀到昏天暗地,這樣可能會帶給你很大的挫敗感。
當挫敗感進入你的潛意識,你反而會討厭去讀兵法,這就“欲速則不達”了。

不要堅持,要愉悅感
當你主觀提到“堅持”這兩個字的時候,其實內心就覺得苦了——
你覺得做某事很苦,還要堅持去做,那豈不是更痛苦。
所以,往往“堅持”不能讓你堅持到最後,只有持續的愉悅才能讓你走到最後。
你看到某人在“堅持讀書”,其實他不是“堅持”,而是從書中去尋求愉悅感。
你看到某人在“堅持寫作”,其實他不是“堅持”,而是從寫作中得到愉悅感。
你看到某人在“堅持學習”,其實他不是”堅持“,而是從學習中獲取愉悅感。
以兵哥為例,每當通過讀書,學到新的知識點,弄懂一個概念時,那種成就感遠勝娛樂所得。
那麼,我需要強迫自己去讀書嗎?
不需要,因為讀書已經成了獲取愉悅感的最重要方式。

先有愉悅感,然後再有成功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成功呢?就是那些能從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獲取愉悅感的人。
簡單來說,喜歡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人,把為他人創造價值放在第一位的人,更容易成功。
只有為他人創造價值,你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
你提供的價值越大,別人也就越需要你,你就越成功(世俗意義的成功)。
一個天天玩手機看電影綜藝的自娛自樂的人,只是在消費,沒有為他人創造任何價值,談何成功?
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須要建立“創造價值”和“愉悅感”之間的聯結。
聯結越強,你創造價值的動力就越大,從而能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