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位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吧,就是孩子會問自己家裡有沒有錢,
而與孩子“談錢”,更是許多父母繞不開的教育課題,那如何跟孩子談錢呢?
1.聰明的人應該腦裡有錢,而不是心裡有錢,而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
或許有些父母覺得向孩子哭窮,孩子會懂得節儉和懂事。
不否認孩子是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了,
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
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帶寬”,
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與格局。

2.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需求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
長大後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
不信?那我們看幾個例子:
某位被窮養長大的高級白領,手上存款不低於60萬,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從06年開始勸她買房,當時首付8萬就可擁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戶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沒勇氣從那60萬的存款中拿出8萬來獲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60萬都拿出來,也不夠那套房的首付。每次花錢出去旅遊的時候,被朋友拉去買護膚品的時候,喝一杯30多塊錢星巴克的時候......她都處在一種很痛苦的狀態,她覺得自己這樣花錢是罪大惡極。她就是如此,即使憑藉自己的勞動賺到錢,也無法安心使用。
某位小伙從小就被灌輸“掙錢不易,要節約,要艱苦樸素”,他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與另一位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競爭一份工作,結果普通大學的畢業生被錄取了。小伙不解,問面試官,面試官告訴小伙,說:“因為你要的工資太低了,由此可看,你不夠自信,我們不敢招一位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帶著物質匱乏感走入社會的他,總覺得能有一份可以溫飽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敢再有其他奢求,總覺得那些高薪輕鬆的工作,應該值得更優秀出色的人,而他不配。
這幾個悲催的小故事,故事主人公背後的家境也許並不都是貧窮的,
但有一點絕對是共通的,就是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著“貧窮的思維”。

3.從小被灌輸貧窮觀的結果,往往是孩子特別在乎錢,
哪怕長大後有錢,也會很摳門,以致出來社會後交際受阻。
小時候長期處於貧窮和窘迫的孩子,長大了很難有安全感。
唯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就是存摺上的數字不斷往上漲。
這一切就像是得了一種如影隨形的病,由父母的言行植入到孩子的心中,從此揮之不去。
他們常擁有這樣的邏輯:一、貴的東西不要買,沒錢買不起。
二、買廉價的商品就代表節省。
如果去這些人的家裡,總會發現某個角落堆滿了玲瑯滿目的雜品,因為他們購買的東西非常容易損壞,而壞掉了又捨不得丟掉,總想著哪一天還能用,或者可以送給別人,可是常常別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裡,越堆越多。最深受影響的就在於,居住在這樣環境裡的孩子,以及每天受著貧窮價值熏陶的他們的下一代們。
“貧窮”的思維就像一種遺產,如果沒有摒棄,無論我們的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記在孩子人生的戶頭上。

4.家長跟孩子談錢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
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反思:
一個孩子問家長: “爸爸,我們有錢嗎?”
美國爸爸回答說: “我有,你沒有,你想有錢要自己想辦法掙。”
中國爸爸說: “我有的是錢,等你長大了,錢都是你的。”
那麼,如何跟孩子談錢?
●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
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下次再買。
● 不要告訴孩子,家裡很窮,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學,才能賺錢養家。
告訴孩子,你喜歡什麼,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 不要告訴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不用你管。
告訴孩子,要勞逸結合,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持長久的學習。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規定好零花錢的應用範圍,
比如告知孩子,以後想要買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存錢去買了。
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合理理財,還應該教他們如何“給予”,
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自己物質需求的工具,它的價值還應體現在幫助他人上。
切不可給孩子窮的壓力,不要讓窮酸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