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
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端午將至,大街小巷賣粽子的越來越多。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特別想吃老媽包的高粱米和小黃米的粽子。
今年明知她老人家忙著照顧孫子,沒時間包粽子,仍然任性地給她打電話索要粽子。
幾天後她給我寄來了我愛吃的粽子,我驚嘆於她用了什麼分身術竟然變出了這些。
後來才得知,她把她朋友送給她的粽子,幾乎都寄給了我。
說實話我並沒感動氾濫,因為習以為常。

記事之後的端午節,不是屈原,不是龍舟,不是艾草,而是看老媽包粽子。
每年端午前夕,老媽都會提前買很多江米、小黃米、高粱米,泡三大盆,
再準備一個大盆泡粽葉和馬藺草,另有數小盆放大棗和花豆子等。
等到開包的時候,我就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
一邊叮囑媽媽多放棗,
一邊拿起粽子葉模仿著包,
一邊問她自家吃不了為什麼還要包這麼多。

結果,為了讓我開心她會多放棗,由於手小勁小粽子我從來沒包成功過,
而包那麼多是因為要送給親戚朋友。
我也是後來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把粽子包得煮上幾個小時都不散的。
包好煮好後,老媽把它們分成一份一份,她會告哪份哪份是留誰的,
哪份是自家吃,然後在端午前夕都送出去。

一晃數年,上學,工作,結婚,她準備的份數逐漸多,一份份的裝進包裡,沉甸甸。
我曾一度埋怨她給帶得太多太重,而今天我囉嗦這麼多卻是為了紀念那份遠遠的深情——一份份來自老媽的粽子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