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曾經說過:“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捨一得的過程。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捨大得。要得便須舍,有捨才有得。” 有人說:“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在每一個人心靈的最深處,總會存放著許多事、許多人。比如對一個心儀已久卻無緣分的朋友,投入很多可能一無所獲,但如果太執著,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放棄這些該放棄的則是一種解脫。
在這個世界上要面對現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夫俗子,都沒有能力和精力去擁有太多,也沒有權力要求那麼多。我們走過童年的純真,少年的快樂,才能漸漸長大,從多少次失敗打擊中長大,從多少次挫折坎坷中長大,於是有了一個個的驀然回首。知道有些事不能過於強求,有時要懂得放棄。人總是喜歡爭取一切自己看上的東西,總是下意識地認為只要自己爭取了,就一定能得到,但卻忘記了看看那個東西適合不適合自己。

美麗別緻的鞋子有時是不合腳的,當你撐足了面子,腳卻疼痛難忍,你想穿回原來那雙合腳的鞋子時,你會發現你已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跡,後悔也為時已晚了。放棄可能是生活中要時時面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然後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會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生活在人世間,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會或多或少有些無奈,如果我們有太多的放不下,就會有更多的無奈。放下就意味著釋懷,釋懷就意味著無憂無慮,這是佛家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同樣也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會面臨太多的誘惑,有的人總是一頭扎進去就不願出來,不願意丟掉這些本該放棄的東西,這樣,他就會在誘惑的旋渦中受傷;

人生有太多的慾望,在這些慾望的驅使下,有的人會拿起不該拿起的東西,又捨不得放下,最終也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些事,我們經過百般努力,但成功卻還是遙遙無期時,這時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因為它是我們該放棄的,繼續做下去只會給我們帶來慘痛的失敗,不妨換一個活法,換一種方式,或許這樣我們才會愜意無比。
如果我們在一次不經意中得到一個意外的便宜,在我們沾沾自喜之後,一定要趕快放棄,便宜的背後,往往潛藏著陰毒的殺氣,會使我們跌進低谷,以至於遍體鱗傷。每一個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我們很努力地去打動別人,卻不能使他動情時,你不妨學會放棄,把你綿綿的情思,深深地冷藏在心底。因為刀口不是我們要爭取的,那是我們應該放棄的,帶著它只會讓我們傷感,讓我們傷痕累累。如果你走進一條死胡同,你應該趕快放棄,及時回頭,這會給你帶來新的契機。

如果你的成功已達頂峰,你更要學會放棄,急流勇退,才能給世人留下輝煌的記憶。如果費勁心思自己卻不能開心,那又何必再堅持呢?其實放棄未必不是更好的結果。每個人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越幸福。也正是這種被我們認為人之常情的東西,迫使我們沿著要獲得的路走下去。可有一天,我們忽然警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一切不快樂、不幸福,都和我們的要求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執迷於某個事物。
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放棄而未放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生活快樂的人懂得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使心中、使眼前都清靜。人類本身都有喜新厭舊的心理,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放棄會使你顯得豁達豪爽,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放棄會使你冷靜主動,放棄會讓你變得更富智慧和更有力量。在生活中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事,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放棄該放棄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背著許多金銀珠寶的富人,走遍千山萬水也難尋快樂,後來向唱著山歌走來的衣衫襤褸的農夫討教快樂的秘訣。農夫告訴他,只要把背負的東西放下就可以了。是啊,只要放下,就會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會在取捨中選擇,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棄該放棄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獲得自己該得到的。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懂得了放棄的真意,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境界,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每個人都渴望索取,渴望佔有,卻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佔有的反面——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真諦。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