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養生意識也越來越強。隨即四下搜尋著各種養生的知識,食療及補益的方法。人云亦云一擁而上。很少有人權衡當下時興的養生方式是否適合自己,是否用對了方法,是不是太過了。不論鍛煉還是飲食均要因人群因時制宜。比如,已經時興多年的快走健身,不宜太過尤其冬季。《黃帝內經》講,秋收冬藏。秋天是收穫入庫的時候,冬天是封藏的季節。這時大量運動,尤其導致大汗的運動,會把封藏的精氣拿出來因此導致來年痺症,也就是關節疼痛。氣虛體質的人,如果適當活動,有利於身體機能的提升。中醫講,動為陽,身體虛弱的人,通過適度的運動提升了陽氣,會感覺精神也好了,情緒也愉悅了。但長時間快步走或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陽隨陰洩,加重氣虛,痰濕及血瘀體質的人,大量運動以後,濕隨汗出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會感覺身體輕鬆很多。
現代人的生活,第一,食過飽,很多人不吃到撐都覺得少些什麼;第二,肉食的攝入量過多,所以普遍痰濕較重。適當運動出汗會感覺輕鬆。這裡再強調一下,秋冬季,尤其冬季,不能出大汗感覺微微出汗了為度。另外,45歲以後人體鈣質脫落會隨年齡增長加劇。還有體重超標的人,每動一下,體內的鈣脫失會多,易缺鈣。這兩類人長距離的快走會導致關節的磨損比常人要嚴重,修復起來就難了,包括其他的一些劇烈的運動方式,對膝關節的損傷,導致半月板損傷,膝關節積水等。在中老年人很容易發生。我之所以不太贊成年輕人過多的傷害膝關節的激烈運動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可選擇的運動很多,而到了老年,陽氣虛衰了,這時候,需靠兩條腿運動補充陽氣的時候,如果早期過度運動導致腿廢掉了就得不償失了。人甚麼時候算老呢?中國有句老話叫:人老先老腿。最明顯的感覺是腿硬了不靈便了,保持平衡的能力變弱要拄拐杖來保持平衡了。

在文明古國傳下來的運動方式中,大家所熟悉的有我們中國的太極及印度傳進來的瑜伽都是很和緩的運動方式。對於肌、筋、骨都有非常好的加強作用。
從飲食方面來說,我們常說的茶七飯八就是飲食標準。先說飯八,一個人怎麼吃,一次吃多少,標準很明確。首先是過午不食。過了午時就不吃飯了。午時就是中午11:00-1:00.現代人睡的晚,往後延一下,也就是下午3:00以後就不要吃東西了。而我們現在不少人全指望三餐中的晚餐,基本都在下午6:00以後了。所以現在的人胖者居多,心腦血管病者居多。再有就是飯吃七八分飽,飯八就是吃七八分飽的意思。有句諺語,蹲著吃飽,站起來就是剛好。蹲著吃飽了,站起來就是八分飽。關於怎麼喝水就沒聽說過恆定標準了。我問過許多八十歲以上身體狀況良好的老人。一部分一生不是特好喝水,另一部分是早上喝,起床就開始喝,一直喝到中午飯前。一天的水就喝夠了。
古語說,早上吃鹽如人參,晚上吃鹽如砒霜。可能和早上吃鹹的早餐(當然要有度,不能太鹹)喝水量也就多了。體內的垃圾毒素大量排出。所以,早上吃鹽如人參,是早上多喝水對身體有好處,是好習慣,和補益沒有關係,現在,很多人講,一天喝多水好。白天沒時間喝,都放晚上補水。就應了晚上喝水如砒霜。晚上鹹的吃多了,口渴,晚上水的攝入多了,首先腎的負擔重。腎為先天之本,把腎累著了,人會老的很快。再有,晚上喝多水,很多人會起夜,上廁所,影響睡眠。人體的自我修復,主要是在睡眠的過程中進行的,睡眠出了問題,對自我修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非常強,我們平時可以看到,喝水多了,小便的顏色就會淡;喝少了,小便的顏色就重。

再有就是肉食的攝入。現在很多人吃飯的時候離不開肉,一頓不吃肉就難受。先不說現在的肉的品質怎麼樣,就從我們的牙齒來說,兒童28顆牙齒,成年人32顆牙齒。尖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犬齒,一直是4顆。犬齒是食肉動物特有的。犬齒論比例,兒童時期與其他牙齒的比例是7:1,成人以後這個比例就是8:1了。也就是說,兒童一周吃一次肉就行,成人以後,一個多周吃一次肉就可以了。也是暗示,隨著年歲增長,內臟機能越來越弱了。肉類攝入甚至食物攝入要逐漸減少。很多人覺得身體弱的人要多吃肉,多吃飯,其實那樣會導致內臟的負擔加重。所以,從養生的角度講,第一個是要有正確的思路,另一點就是把握好度是健康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