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不喜歡雨,但特別喜歡詩意的雨聲,尤其是國畫大師傅抱石,
用迷離、蒼茫的筆調渲染的《湘夫人》行走湘江的那份心靈雨聲。
滲透著秋意的雨聲,清冷而寂寥地隨著落葉,一點一點地擊打著無聲的湘水,
在江面上快速形成無數的嘆息,最終隨風與湘夫人喁喁的獨白融為一體。
寂寞的生命痕跡和急切的愛情守候如此感人,卻又如此淼遠。雨聲則具有遠而又近的內涵。

離雨聲最近的人,應該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一次,他與友人爭論喜劇,妻子克莎蒂貝對他大發雷霆,然後澆他一身水,
他則笑著對友人說:“我不是早說過,克莎蒂貝的雷聲會帶來大雨嗎?”
別人說克莎蒂貝的脾氣實在太難堪,
蘇格拉底回答:“我聽慣了,就像聽風車連續不斷的鳴聽一樣。”
還有一回,克莎蒂貝在市場上把他的斗篷從背上扒下來,他的朋友們叫他給她兩個耳光,
他說:“天哪,為了讓我們兩個鬥一場,你們誰都可以摻和進來當拉拉隊,叫喊著幹吧,幹吧。”
有時他會真心地說,騎手馴服了烈馬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對付其他的馬,
我也一樣,我學會了和克莎蒂貝相處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對付其他的世人。

他的言行,讓畢妥的女祭師大為稱讚:“在所有的人中間,蘇格拉底最智慧。”
其實,生命的痕跡本就是這樣的,即使有溫情,也是風雨不斷。
當你在風雨之中時,你會想到風和日麗的春景,以及春花叢中的蝴蝶,
甚至有更多的幻想,從而使生命在慵懶的生活中得以精神上的慰藉。

晏殊曾寫道:“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苦難或是幸福,就像雨和雨聲一樣,要想听詩意的雨聲,就得任雨迷漫天空,並且認真體味雨的寂寞。
至此,人生更重要的是學會欣賞自己,以及自己天空裡的陰晴和月圓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