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背景】
岳飛,南宋中興四大名將之一,也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戰將之一。
其自幼就有報國之心,忠勇剛強。從1128年隨名將宗澤開始,岳飛經歷大小數百次戰鬥,最終建立了一起強悍的軍隊“岳家軍”。岳家軍,軍紀嚴明,戰績輝煌,讓金兵聞風喪膽。
本篇文章,選擇岳飛的兩首《滿江紅》。第一篇,得勝之時,器宇軒昂!第二篇,北伐受挫,仰天長嘯。通過兩首《滿江紅》,一起感受名將岳飛抗金的得勝豪邁和悲憤長嘯。
故事從1134年,岳飛第一次北伐說起。
這次北伐,岳飛收復了被金國傀儡政權劉豫佔領的襄陽六郡。襄陽六郡,也就是今天的襄陽、隨州、孝感、信陽一代,在南宋初期,是宋朝與西北之間的交通要道,並且關乎湖北湖南兩省的安全,屬於戰略要地。岳飛憑藉收復襄陽六郡之功,以僅三十二歲的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

如此戰略要地,重歸於南宋,是南宋局部戰爭的重大勝利,也是北圖中原的戰略基石。此戰之後,岳飛奉命駐兵鄂州,一日,岳飛登高黃鶴樓,江山北望,萬里山河,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詞《滿江紅》:
【詞境還原】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
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近日得勝歸來,登臨黃鶴樓,看萬里長江水滔滔、觀龜蛇莽莽山蒼蒼。只是連年戰亂,如今四下已經少有人煙,觸目略顯淒寒。但是,荒煙遠方,還有很多城廓!還有那生我養我的故鄉!
想起當年,那時候,汴京是多麼繁華!那次進京,滿城飛花,紅的櫻桃,綠的芭蕉,將視線都遮繞,而城外護城河邊,楊柳抽絲吐翠,像是齊整的士兵,守護著都城。走進城裡,車水馬龍,商戶遍地,高樓林立,更有鳳樓龍閣,高入雲霄,那是一片繁華盛景!
萬歲山前、蓬壺殿裡、到處都是珠翠環繞,玉樹瓊枝,畫廊風月,綾羅笙歌,人群喜逐笑顏,春風太平盛和。
然而,如今回想,卻是悲慘不堪。金朝屢犯,二帝北狩,萬民哭號。鐵馬橫行,殺我同胞,焚我樓屋,多少江山含血,多少村鎮滅絕,風塵惡!
曾經的那些士兵,如今在哪裡?他們早已命喪刀鋒之下。那些大宋的子民,如今在哪裡?他們早已經失去,填作溝壑。

可憐我們的江山,本是原馳蠟像,霜冷長河,引得無數英雄盡折腰。可如今,山河雖依舊,但是千村已寥落,多少英豪成白骨,多少同胞生死隔!
我滿腹哀愁,內心淒婉。家國之恨,精忠之志,總是鞭笞著我。等到來日,我一定要向朝廷請命,我要率領一直精銳的軍旅,踏破山河,揮師北伐,搗進金朝的心窩,一鼓作氣,度過黃河,收復河洛!
唯有如此,才能算是得勝歸來。那時候,想必天下終於可以太平,我也可以再次來到這裡游覽,重登高樓,心隨黃鶴。
【故事後續】
岳飛的第一次北伐,雖然得勝了,然而,高宗並不希望岳飛一直打下去。
在高宗的心裡,對於北伐是比較矛盾的。
一方面,他需要北伐,因為只有北伐,才可以將南宋的子民團結在一起,這樣更有利於他穩固自己的統治;除此之外,南宋建立之初,金朝年年南侵。通過北伐,可以有效地撲滅金朝的囂張氣焰。不管是戰是和,北伐的勝利都是很好的籌碼。
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北伐過於成功,更不希望打敗金朝,迎回徽欽二帝。縱觀靖康之難,對於整個大宋子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高宗來說,卻是他人生的一次機遇,沒有靖康之難,他無論如何也很難當上皇帝。所以,高宗在享受著皇權的時候,最不想面臨的事情,就是徽欽二帝回國。

高宗這種戰與和之間,微妙的心態轉變,縱橫沙場的岳飛,也許並不懂得。岳飛雖然攻取了襄陽六郡,但是朝廷行文也很快到達他的手中,行文規定:岳家軍不得出襄陽六郡之界。敵軍逃遁出界,不續遠追,也不得擴大事勢,或提兵北伐。
【詩詞背景】
1136年,兩年的短暫和平之後,南宋主戰派將軍張浚、韓世忠、岳飛等一致認為時機已到,可以出兵北伐。於是,宋軍兵分三路再次北伐。其中岳飛率軍由東西兩路向汴京進軍。這一次,岳飛又一次擊敗了劉豫政權,並收回了伊陽、洛陽等地。然而,由於岳飛孤軍作戰,最終被迫撤回鄂州。
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取得一定勝利,但並未徹底擊敗劉豫的偽齊政權。岳飛壯志未酬,心里略有落差,於是寫下了另一首流傳千古的《滿江紅》。(歷史有爭議。)
【詞境還原】
《滿江紅》
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想我岳家軍保家衛國,身經百戰,多少艱苦,幾多寒暑!而如今,卻聽聞援軍久久未到,而我深入險地,形勢危急。蒼天無眼,我滿心憤怒,憤怒得帽子都要被頂飛了。我登臨高樓,憑闌遠眺,唯有秋雨瀟瀟,修舊才得停歇。
抬頭仰望長空,內心滿是悲憤!我欲呼喊,我欲咆哮,然而,功虧一簣,滿懷激烈,能有誰聽。
三十年了,功名對我來說,只是塵土,我立誓保家衛國,不滅金朝,無以為家!這八千里征途,風塵僕僕雲和月,定會鑑證我的精忠報國!
我的將士們!我們要加緊為國建功立業,人生苦短,不要青春都浪費,年老時才空自悲切。
靖康之難,對我們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但是這份恥辱還沒有被血洗。作為大宋的將士,作為大宋的子民,這份家國之恨,怎麼能消失泯滅!
我們要一起,駕著戰車,萬里奔襲,用我們的馬蹄,踏破賀蘭山闕,就像當年的霍去病一樣,打得匈奴無處可逃,為國建立千古勳業。
金朝與我們深仇大恨,我們要心懷壯志,誓破敵寇。餓了,吃他們的肉,渴了,喝他們的雪,唯有如此食肉寢皮,才能稍解我們心中的痛恨!
等到下次再來北伐,定要收復舊土山河,到時候,再帶著捷報向朝廷報功吧!

【故事後續】
岳飛這次北伐,雖然沒有滅亡偽齊政權,但是卻給偽齊政權帶來致命的打擊,使其日益成為金朝的累贅。
1137年,金熙宗廢除偽齊傀儡政權,偽齊滅亡,南宋君臣大喜。而北伐將士之中,岳飛功勞最大,江西剿匪、排功第一,屯鄂州,三次北伐,克襄陽六郡,聲震朝野,揚名中原。
可是在接下來的時日里,岳飛有幾件事情做得很值得商榷。
1137年,高宗允許岳飛指揮原屬劉光世的淮西軍,但是隨後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拋開部隊,上廬山為亡母守孝。高宗對岳飛撂挑子的行為感到震怒,但是由於金朝威脅還在,只得好言相勸,促其下山。此外,岳飛還不知避諱,對皇位繼承問題提出議論,雖然出於忠心,但是卻觸動了高宗早年喪子,以及成為陽痿皇帝的隱痛,更是冒犯了宋朝武將不得乾預朝政的“祖宗家法”。
1138年,岳飛以擴大防區為由,要求擴編自己的軍隊,高宗回答“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岳家軍一直發展壯大,並且軍隊由岳飛的兒子岳雲和女婿張憲指揮,屬於岳飛私有的嫡係部隊,深深觸動了高宗的敏感神經。
岳飛與高宗的關係,越來越隔閡了,有些矛盾甚至公開化了。於是高宗開始與秦檜密謀,岳飛之死,在劫難逃。
1141年,高宗與秦檜先用明昇官爵,暗奪兵權的方法,將岳飛召到臨安,並任命其為樞密副使。與此同時,秦檜加緊了收集岳飛一切可能人的把柄,為他編造罪名,欲置其於死地。最終,秦檜買通岳飛屬下王俊,並藉其誣告岳飛女婿張憲導致後者入獄。再後來,秦檜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逮捕,並誣告他謀反。
1141年12月29日,高宗下旨,將岳飛賜死於臨安大理寺,其子岳雲與女婿張憲被斬於臨安鬧市。
千古名將,悲慘落幕。

【品而論之】
岳飛之死,總是讓人扼腕嘆氣,時常聽到看到別人分析岳飛之死,大概都是糾結於是秦檜殺他,還是高宗殺他,還是兩人聯手殺害他?
關於岳飛之死,韋煜的思考,總結如下:
其一:岳飛生活在一個武將地位最差的年代。那個年代,從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對武將懷有各種防備。大宋一朝,統治者對武將的防備,遠高於對外族入侵的防備。在宋朝統治者眼裡,任何一名武將實力強大之後,都是對皇權最直接的挑戰和威脅,往往難以善終。
其二:金朝手握南宋眾多的人質。其中包括徽欽二帝,卻也包括高宗生母韋太后。高宗與韋太后感情深厚,與金朝和談迎回韋太后也是高宗的主要目的之一。這就意味著岳飛無法徹底與金朝決戰,其數次北伐僅限於防守的層面。
其三:岳飛並沒有了解到高宗的人性和利益。高宗在靖康之難後,屬於利益既得者,對他而言,戰只是出於防守,卻不必進攻。迎回徽欽二帝,不是高宗所願。人性複雜,道德標榜和利益取向,在高宗身上,並不一致。
其四:岳飛成了宋金談和的籌碼。金朝後來,也想結束戰爭,維持和平,但是,談判的籌碼是岳飛之命。高宗為了苟安,不得不犧牲了岳飛。馳騁於疆場無敵的岳飛,終究,不過是帝王的旗子。岳飛是否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呢?
其五:容易授人以柄的情緒。岳飛的情緒控制相對而言,是有些弱的。仰天長嘯,怒髮衝冠,是一種豪邁的氣概,卻也容易在情緒上被人抓住把柄。岳飛缺少司馬懿那種沉穩與權謀,所以,他的情緒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綜上,韋煜認為,如果岳飛之死,只是簡單歸咎於秦檜,那麼對於岳飛之死的思考,可能還不夠充分。換句話說,假如沒有秦檜,假如沒有“莫須有”,岳飛也難以善終。
千古名將,死於非命,壯懷激烈,值得深思。

文| 韋煜
品讀更多經典詩詞、美圖、國學與精美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詩詞、美圖、國學與精美文章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和三度一起品讀鑑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經典,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