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與人外在的差距可能沒那麼大,但內在差距和未來的差距可能是雲泥之別,用魔鏡照一照,就原形畢露,這個魔鏡就是——思維模式。一提到思維模式,大家可能覺得很抽象,說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吧。
最近婆婆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一段時間後總有互相看不慣的地方,為了互相適應協調融洽,我們特意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會上婆婆對個別行為習慣做了提議,要求共同遵守。
我聽了很不高興,因為明顯是針對我的行為習慣說的,我下意識地生氣反駁,儘管遵守起來也只是舉手之勞。老實說我心裡也認同,但嘴上就是不服。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毛病,一旦在某個問題上遇到不同意見,雖然對方的意見也有道理,但就是不自覺地找理由反駁,有明顯的抵觸情緒。為什麼?因為我們把不同意見視為對自己的冒犯,自我形象受到了挑戰和威脅,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學習走路、說話、做事,跌倒了、說錯了、做錯了,不會覺得丟臉。後來,我們懂得越來越多,反而怕這怕那,止步不前,還固執己見。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變了。
當我們覺得自己被冒犯,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就感覺自己這個人被否定了。事實上,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觀點並不等於我們自身,我們的行為和觀點是可以被否定,而且本來就是用來被優化的。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這麼認為,為了維護自身良好的想像和對自我的認可,我們變得敏感、富有攻擊,難以接受他人意見,變得謹慎膽怯、不敢嘗試、害怕暴露真實的自我。而這些恰恰是自我成長最大的畔腳石。這也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02.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終身成長》中,將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最本質的含義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才能和水平是不變的。這會引發很多連鎖反應,比如愛生氣,比如總是把不同意見視為對自己的冒犯,尤其是領導對員工。另外最常見的就是急於證明自己。向自己的父親、母親、失戀的戀人、周圍的人證明。此外,還易挫敗,講排場。
而成長型思維則認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這類人不怕丟臉,說錯了沒關係,我在學習,做錯了沒關係,我在成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有大局觀,他們能夠不斷向前看。
這兩種思維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同樣經歷了特別糟糕的一天,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自己今天水逆、倒霉,負面情緒很重,自暴自棄。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從這天經歷各種事件中找到成長和學習的機會,看到好的一面。
03
成長型思維如何看待努力?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最典型的不同,還表現在如何看待努力和失敗上。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是一件丟臉的事。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生的),後天的努力其實基本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為自己找藉口,我天生就很笨,能力不強,失敗也意料之中的事。他們往往很關注當前自己的表現,常常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因為他們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做了什麼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的形象擔心特別多,這就是是典型的固定思維。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認為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獲得改善。所以他們更關注將來的結果,更關當前努力的過程,即使當前的表現不佳也不妨礙他繼續努力。
固定型思維認為聰明是天生的。而成長型思維認為聰明是可以改變的,努力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努力怎麼會丟臉呢?
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可以走得更遠,哪怕起點很低。因為他足夠開放,心態足夠好,沒有偶像包袱,能放開手腳去學習去吸收去表現,從中獲得更多。
04
成長型思維如何看待失敗?
客觀來說,失敗只是一件事,而不是一種身份。你失敗了,並不代表你就是失敗者,而是你對失敗的反應決定了你是不是失敗者。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人,對失敗的反應截然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事,他們習慣於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的滴水不漏,堪稱完美,被人稱讚。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對自己的能力發出更高級別的挑戰,或許他們會挑戰失敗,但是他們不會氣餒,總結經驗教訓,繼續發起衝鋒,直到勝利。
真正的聰明並不是保持當下的完美,而是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完美。真正的聰明要的不是當下的成功,而是不間斷的成長。
成長性思維更開放,謙遜,包容,更容易擁抱變化和挑戰。不要擔心別人會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成長是一場和自己的比賽。
05
寫到這裡,我們都知道,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真正成長,成為更好的人。你說我沒有成長型思維怎麼辦?
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都既有固定型思維,又有成長型思維,這就是人的一體兩面,只是每個人所佔的比例不同。
有的人成長型思維多一些,有的人固定型思維多一些。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我們的成長型思維,就像鍛煉肌肉一樣。
養成一種思維習慣,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改變是困難和痛苦的,需要反反复復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懼,以及未知作鬥爭。
但正如《終身成長》的作者所說,改變也許艱難,卻從未有人說過不值得。何況,你我都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嗎?
在另一本書《終身成長: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作者黃征宇深刻認識到:“真正的終身學習不僅僅是學習外部的知識,而首先必須從認識自己開始,只有真正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的故事,才能改變自己的故事,才有機會真正去改變自己。”
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的成長型思維,就是認識和改變自己的開始。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什麼年紀,永遠不要放棄成長。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願我們擁有更多成長型思維,在未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